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让文化继续成为我们的立国之本 中国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纵横谈

时间:2012年02月0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廖奔

  认识基点

  我们以往都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涉及乡村社会的。然而,仅仅依靠个别物化对象,远远不足以维持乡村社会这一空间结构。单讲文物保护,往往会只注重于单个的实物对象,而忽略了它的生存空间及其发散式意义蕴含,仅仅撷取花蕾,而忽略了其根茎、叶脉、土壤、肥料及生态环境。而且,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问题,乡村社会的价值似乎不够大,它的物化形态时代比较晚,存留又相对普遍甚至普通,常常是一个一个的村落,甚至是一片村落,整体保护则投入过巨。

  我们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文物保护意义上来看待这一对象,必须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其范畴、内涵、意义和价值。

  有重要参照意义的是目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方式:文化生态保护方式。这种方式对有形遗产连同形成这种遗产的人类生存方式一并保护,在保存一个古老村镇原貌的同时不打乱其传统的日常生活方式。我国已经在贵州、云南等省份开始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行动,例如1995年建立的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原生态苗族居住村寨的活性博物馆),这是十分必要也是及时的。

  然而,这里所说的乡村社会,主要是汉族聚居区的文化遗迹,其民间文化生态结构已经被打破,传统的活文化(亦即传统生活方式)已经基本荡然无存,村落中的人们早已开始了不同于以往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他们对传统的乡村社会已经感到相当的隔膜。这一点与少数民族个别自然村落中的人们仍然采用着古老的生产方式、保持着旧有的生活习俗不同。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它已经不符合进行生态保护的基本条件。

  但这不等于说,乡村社会形态所负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已经一并涤荡净尽,恰恰相反,从这些有形古村镇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传统文化包笼天地的裹卷力和固有生活方式持久向今天渗透的气息。

  眼前正在发生的是,面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也面对一个世纪乡村传统经济和文化的凋敝,乡村社会正以极快的速度萎缩和消亡。新的社会结构及其物化成果正在长入和彻底覆盖传统。

  旧有的文物保护模式不足以抵制这种长入和覆盖。

  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细胞标本的乡村社会遗迹正在消失。

  我们必须拓宽眼界、另辟思路,寻找更切合实际的保护方法——独立于旧有文物保护模式和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模式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这是一种介于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之间的文化保护模式,它吸收前者对固定对象的保护法则,也汲取后者对活文化的传存经验,建立起一种既保护原有村镇建筑及其环境,又注重研究挖掘其意义蕴含,并且按照这种内涵来维护甚至恢复传统社区环境的方式。


(编辑:子木)
共4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