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特别关注]大话“新西游”

时间:2012年02月15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剧本改编得失谈

  □ 房春草

  86版《西游记》是经典,但也一直有着美中不足的缺憾,即动画技术的粗糙和主旨意蕴的缺失,尚未能充分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而在学术界,关于《西游记》主题的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也给新《西游记》的重新拍摄留下了足够的借口和较大的创作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影视市场的发展,“名导”们不甘寂寞,倾“新”力,蹈覆辙,种“前”(钱)因,结“今”(金)果,又斥巨资拍摄了这样一部毁誉参半的“新西游”。笔者仅就剧情编排、创作主旨谈一下对这部电视剧的简单观感。

  如果说老版的剧情有些失之过简的话,那么新版的剧情最大的特点就是拖沓冗长,详略失当。巨灵神去战孙悟空,战败了竟然痛哭失声,实在有失天神风度;孙悟空当上齐天大圣之后,和太白金星的对话,拉拉杂杂的扯了N多废话,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表现孙悟空上天宫之后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如是种种,不胜枚举。要想看完,还真得耐得住性子,坐得住板凳。编剧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竟然生造了一个高大全的二郎神的形象,和孙悟空公平赌斗,插科打诨,眉来眼去。其实,小说中二郎神和孙悟空一样,只有七十二变。而新版西游却采用了民间的说法,说其有七十三变,比孙悟空多一变,所以能克制孙悟空。当孙悟空被太上老君用金钢琢暗算,打翻在地之后,二郎神竟然打抱不平,脚踢哮天犬,怒斥太上老君,成了和孙悟空惺惺相惜的朋友。我们虽然并不主张完全刻板地忠实于原著,但编剧做出这样的改动,实在看不出来有什么必要。

  老版采用了胡适和鲁迅等人给《西游记》定的调子,将其视为一部游戏之作,除了仙魔斗法的奇幻情节之外,并没有渲染什么微言大义,并非常节制地表现了一些“爱骂人的玩世主义”。大体看来,尚说得上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新版还原了《西游记》的宗教寓义。如孙悟空在归顺唐僧之时,打杀了六个剪径的毛贼。这六贼可不是一般的盗贼,按照佛家的理论,这是令人心神不定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只有打杀了他们,才能六根清净,一心向佛。电视剧传达的这一理念,我认为除了情节有些拖冗外,大体上是本着原著的。其实,漫漫西行路,确实是一个炼心的过程。孙悟空放纵自己的童心之时,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一旦要修心养性,收束身心,则会困难重重,灾厄不断。西天路上所有的妖魔鬼怪,无论本事济或不济,都能成为唐僧师徒的拦路虎,并非孙悟空本事不济,也不仅是因为妖怪后台很硬,孙悟空投鼠忌器,更主要因为,这些所谓的妖怪,不过是唐僧师徒“心魔”的外化。这也是小说中反复称孙悟空为“心猿”的原因。关于这样的宗教寓意,新版《西游记》试图加以表现,初衷无疑是好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新版《西游记》并没有将这一寓意很好地呈现出来。此外,编剧还力图再现封建社会的尊卑等级,强调现代社会的人性理念。这本也无可厚非。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好的作品在于引而不发,含而不露,其实观众不傻,这些内容,在老版《西游记》中一样能捕捉得到,刻意地宣讲,反而适得其反。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影视也是一样。无论是老版《西游记》的游戏、反抗主题,还是新《西游记》的对宗教寓意和政治寓言的刻意强调,都掺杂着大量的时代因素。宋代的郑樵曾经说,“始皇焚书而书存,众家注经而经亡”。在粗制滥造的影视剧泛滥的今天,吾于《西游记》亦作如是云。


(编辑:伟伟)
共5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