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风潮裹挟下如何面对历史记忆
【事件】 教授质疑“三国”文娱热
【观点】 与历史热相伴的过度“娱乐化”倾向需要高度警惕
各种三国题材影视剧、3D网游《三国演义》、热门桌游《三国杀》……当下的民众似乎在“一段好玩的三国历史”中狂欢。华中师范大学谭邦和教授对此质疑:对历史记忆的无限想象生发和延伸,已经走向过度消费的庸俗化、娱乐化。
历史总是叫人惦记。从葛红兵与易中天“历史该不该庸俗化”论战,到崔永元批评“庸俗历史剧”毒害青少年,以及商家以“日本兵”作秀的“国耻娱乐化”争论,历史随各人喜好,在不同的人手中变出了不同的“花样”。“历史是可以任意梳妆的小女孩”,这句话在当下似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验证。近年来,先是由名著改编的历史剧热播,进而是宫廷戏、武打戏搬上荧屏,紧接着历史类图书热销,再后来“百家讲坛”解读历史的学者倍受追捧。居高的收视率、海量的印数和直线上升的知名度表明,“历史”似乎炙手可热。回望历史、鉴往知来,从先贤的成败得失和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历史智慧和营养,无疑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和历史的进步,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且值得赞许。然而,与历史热相伴的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则需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当人们戴着观念的有色眼镜试图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时,一切历史记忆就变成了打上或时代或个人烙印的当代史。有人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有人把梁山泊义士比附成危害社会稳定的恐怖分子;有人从“刘备无义、关公好色”一路骂到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唐朝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近来很忙;抗日剧变得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近期又有解梦派从《红楼梦》中“考证”出:“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毒杀的”……迎合某些猎奇的文化消费需求,打着学术的旗号,凭空臆想出一些阴暗、无稽、荒诞甚至情色的“历史”故事,以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亵渎先贤,最终会混乱历史知识,甚至颠覆传统价值观念。
和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有着最丰富、最连续、最完整的历史记录。对历史的信念,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历史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神圣的存在。“青史留名”、“是非功过由历史评说”等都彰显了中国人的历史感之重。而在当下娱乐至上风潮的裹挟下,我们该如何面对历史记忆,并以怎样的姿态进行古今对话?的确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