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报:寒冬里,感受一场春雨的滋润
在解海龙讲摄影的课堂上
6月1日至6月7日,“百矿千名”煤矿文化管理干部和文艺骨干培训工程(以下简称“百矿千名”工程)首届高级研修班在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培训中心举办。
“疗养院出门就是老虎石公园,但上课时没有一个学员去游玩。”中国煤矿文联副秘书长、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阳光》杂志社社长盛军说,他没有想到研修班的课堂氛围会和学校一样。
高级研修班是“百矿千名”工程的第一项重要活动。在研修班上,处在煤炭市场寒冬中的煤矿“文化人”感受到了一场文化春雨的滋润。
用三年时间,培养千名文化人才
“百矿千名”工程是中国煤矿文联推出的一项重要活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矿文联主席梁嘉琨称其“具有战略性高度”。他说:“我们要把煤矿职工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和经济建设水平一起提高上去,目前基层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艺活动的形式、内容与职工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庞崇娅说,开展“百矿千名”工程,就是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面向全国煤炭企业,有计划地培养千名以上基层文化管理干部和文艺骨干。活动将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教学、主题报告、座谈研讨等多种方式,深入学习文化领域前沿知识,拓宽煤矿文艺工作者的视野,提升谋划文化建设、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本单位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为煤矿文化事业持续繁荣提供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在当前煤炭经济形势面临严峻市场挑战,煤炭企业大幅亏损的情况下,中国煤矿文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抓文艺工作不放松,力克时艰,坚持‘文化聚人、文化育人’的观点,越是在困难时期,越是要重视文艺的精神食粮作用,越是要着力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用文化的力量带动人,用艺术的力量鼓舞人。”庞崇娅说,“‘百矿千名’工程就是要系统地培养一大批思想有深度、视野有广度的煤矿文化艺术工作者,提升他们谋划文化建设、开展文艺活动的实际能力,为稳定煤矿工人队伍提供精神支撑,为煤炭文化艺术事业持续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研修班,要让大家真正学到东西
为了这次研修班,中国煤矿文联领导没少花心思。请谁来讲课?讲什么内容?研修班毕竟时间不能太长,怎样才能让学员学到更多东西?这都是他们要考虑的。最终,他们请来了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艺术界精英前来授课。
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刘尚军的授课内容是,群众文化的特点及文联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他阐述了群众文化的自主自发性、开放包容性和广泛普及性等特点,总结了抓创作、广宣传、勤组织等文化管理工作方法和思路,向基层文化管理干部提出了要围绕各级中心任务,结合本职工作,扎根人民,努力为广大群众服务,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要求。
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对当下文艺工作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把历史经验与时下社会现象相结合,对党的文艺路线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解读,诠释了文化艺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欧洲科学艺术和人文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煤矿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殷阳,讲述了中国煤矿美术作品的创作态度、方式等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革的过程,与学员探讨了中国煤矿美术在社会史、文化史及美术史上的意义与作用。
著名摄影家、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解海龙与学员分享了他用镜头记录贫困家庭、偏远山村教育状况的经历。他分析了摄影“真、新、美、深、难”的五个阶段,介绍了摄影艺术与宣传公益事业、与推动希望工程发展结合的案例,详细地讲述了改变数百万儿童命运的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主任张傅,以基于网络化背景的煤矿先进文化建设战略研究为题,运用大量的网络研究、网络管理、网络现象等实例,结合煤矿文化建设,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当前网络化背景下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网络发展趋势。
盛军以书法艺术欣赏为起点,从书法艺术史论到历代书法创作,从书法艺术的技法运用到书法与古文学、历史等门类的关系,从当前书坛现象到煤矿书法事业发展过程及未来,从书法活动的组织策划到煤矿书法人才的发现与培养,讲述书法,诠释艺术。
中国煤矿文联原主席,著名书法家、诗人、文化学者梁东,以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为主线,讲述文学、美学、书法、戏曲等,强调技、艺结合,修、养并重,讲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现状。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