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学术、市场仍旧各行其道

时间:2013年11月30日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徐子林

  虽然在今年秋拍中当代艺术品出现一些高价,但这种价格对当代艺术板块的实际成交影响不会太大,关键的是起到提振当代艺术品市场信心的作用。

  从艺术评论和当代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F4”已经不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在过去近10年的时间里,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价位已经过度透支,提前展现了未来可能的市场价格。之所以其作品还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主要在于中国有很多跟风的买家,他们对当代艺术知之甚少,难以做出独立的艺术判断。

  显然,个别天价并不能代表当代艺术的实际市场行情,只是体现个人或其经纪团队希望得到的一种结果,这种价格体系也只是一种市场需求。

  而对于内地成为市场主流的写实油画或者古典油画来说,都不应该归结于当代艺术。之所以这部分作品在中国市场上还得以形成主流,是中国审美教育滞后的结果,很多人的审美判断标准还停留在形象上。一些收藏家还处于初级的个人化审美趣味的收藏,而与文化收藏、艺术收藏无关。

  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市场的对接必定会有一段时期,最少要有5年至10年的时间周期,经过艺术沉淀、画廊、展览、研究系统以及市场淘汰和筛选后,得到市场真正认可,而不是创作之后直接进入市场。现在,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在市场上各个层面的筛选不够。

  从根源上讲,当代艺术品市场若要建构合理的市场机制。首先,艺术家在创作时,不应该太过期待作品的市场价格;第二,在作品价格区间上,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存在巨大反差,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艺术家,作品价格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成为所谓的市场热点,而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可能又卖不掉作品。如果在高位接盘,未来上升的空间必定不大。所以人们还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中间价位的作品,比如在100万元以内的作品,可能价格在50万元左右,甚至价格更低的作品,这些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因为他们的成长性更大,未来的市场潜力最大。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