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做旅游演出的平台商
说起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水文化”),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说起《印象·刘三姐》相信很多人要么曾亲身体会要么曾心向往之,这台完全扭转了中国旅游演出市场走向的山水实景演出,使广西阳朔这座小城名扬天下,也成就了梅帅元“中国式山水狂想造梦者”的大名,此后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市场上最顶尖的两支团队:一是以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为核心的印象团队,另一个就是梅帅元的山水文化。
在《印象·刘三姐》之后,梅帅元又推出了10余部作品,平均是一年1亿元的投资,这些作品不仅市场反映良好,而且均被作为地方政府的文化名片。但是,除了业内同行,很少有人知道在梅帅元背后,还有一位默默的企业执行官——山水文化执行总裁黄兴,相比梅帅元浪漫的文人情怀,作为女性的黄兴反而更为理性,她在保证梅帅元等艺术家创作空间的同时,要确保企业能够顺利运营并持续发展,在艺术和市场之间她如何寻找平衡点?在越多越多人和资本进入旅游演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之际,她如何找到企业长远发展的商业模式?又如何对待资本的诱惑?
接上艺术家的思维频道
黄兴原本是一位律师,专门从事企业上市的法律顾问工作,但她自小喜欢文艺,有很深的文化情结。2000年,黄兴与梅帅元结识。“在梅帅元做了五六台演出后,有一些投资机构找到他希望合作,但梅帅元是一个文化人,没有太多精力顾及股权架构、平台搭建等问题,每次交谈后,梅帅元都觉得很好,但过后他就又投入到创作中,把这事忘到了脑后,所以与资本的对接总是难以实现。”黄兴回忆两人最初认识时的情景,由此黄兴开始为梅帅元提供一些法律和资本方面的咨询。2001年,黄兴决定从法律界“转行”,正式出任山水文化执行总裁。
黄兴刚到山水文化时,发现自己的思维频道与许多艺术家的思维频道不在同一个波段,双方都需要磨合。很多艺术家或文化人习惯项目思维,接了一台演出或晚会的单子,兢兢业业做好,结算完款项就算结束。但常年做企业上市咨询的黄兴显然不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因为这显然不是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
“我是从做一个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是文化公司,产品的多样性、产业链的梳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模型、与各方合作的模式都是要考虑的内容,我一说这些,艺术家们都觉得很复杂,特别是对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更头疼。”黄兴说。
当时黄兴曾要求公司的每一个项目团队都要做财务预算,但是制片人一听就头疼,有的制片人告诉黄兴,演出行业没办法做预算,因为可能现在某一台演出还只是艺术家头脑中的一点灵感,最后呈现出来是什么样谁也说不准,又怎么做预算呢?黄兴说,这是文化人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但事实上,只要是一个企业,不论任何行业,没有不能做财务预算的,关键是思维要转变。
黄兴开始了与艺术家们反复沟通的磨合期,她提出了问题让大家思考:当你给别人做完一台演出或是做完一次创意后,除了制作费,你自己留下了什么?别人可能借助你的创意,成就了他们的品牌,那么你自己剩下了什么?什么又是你的增长点?
在寻找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艺术家们的思维频道中逐渐有了市场二字,但黄兴并不要求艺术家一味迎合市场,她始终在寻找平衡艺术和商业、艺术和市场之间最恰到好处的那个支点。
最初,黄兴从市场的角度,希望作品做完后所有的老百姓都喜欢看,特别喜闻乐见,但后来随着与艺术家的沟通,她发现这个想法有问题,文化企业应该有一定的引领感,不能一味的迎合观众,旅游演出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沉淀,随波逐流的作品很容易被淘汰。
但黄兴也告诉艺术家,现在演出市场的消费主体年龄在20岁至45岁,大多是“70后”“80后”甚至“90后”,而目前旅游演出的创作主力大多年龄在50岁以上,那么艺术家必须要了解这些年轻观众在想什么,首先让他们能接受内容,不能老把自己当做“教科书”。
比如,山水文化在湖南张家界的山水实景演出《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讲述的是人和狐狸的爱情故事,与美国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的魔幻团队合作,在高潮时增加了一段魔幻效果,喜欢这台演出并在微博上反馈的大多是年轻观众,他们的传播效力会对这一旅游产品产生更好的推广效果。
“文化公司首先要尊重艺术家,更多考虑如何为他们服务好,同时,也要考虑艺术家如何与市场对接,如果艺术家太过天马行空,完全按个人喜好,肯定不被大众消费市场接受,但如果太迎合市场,又失去了文化的引领作用,在这两者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机制。”黄兴说。
黄兴一直很欣赏华谊兄弟,在对其运营模式研究的过程中,她开始借鉴华谊兄弟的工作室模式,一方面给了艺术家创作空间,公司搭建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法律服务、融资等服务平台,同时对艺术家也有产量的要求,公司对投资、财务控制、营销等其他方面有决策权,双方各有权利、义务,又各有空间,这样既保障了艺术家的创作水准,也解决了艺术家不擅长解决的问题,保证了市场接受度和盈利。
搭建旅游演出的平台
广西第一台大型多媒体歌舞秀《锦宴》即将在南宁上演,和《印象·刘三姐》的实景演出不同,《锦宴》里,壮乡的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的动人风情,是在南宁市中心一处800人剧场中重现。这台演出融入了许多高科技元素,如多层穿透式全息膜,能让300平方米的舞台空间,呈现出5公里左右的视觉景观,而首次引入的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数虎”舞台效果团队,将保持顶尖的舞美效果。
《锦宴》是山水文化推出的第一台室内演出,相比于对地域景观、文化积淀要求更高,制作更复杂的实景演出,室内演出的制作难度有所降低,且可以在大中城市复制。黄兴认为,旅游室内演出主要根据城市的特点开发,有的城市可能旅游资源不突出,但有很多政务和商务客人,那么在室内演出方面可能会有潜力。
黄兴介绍,室内演出将作为山水文化除了实景演出之外的一条主要产品线。而另一条产品线则是为大型景区做前期策划、后期内容制作和运营服务,这里说的内容不仅仅指演出,还包括体验性场馆、互动游戏等的设计。
2009年,山水文化开始参与山东兖州市兴隆文化园的规划设计,不仅仅为其打造实景演出《菩提东行》,更与来自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佛教团队一起作为总策划,为这一占地1300亩,投资30亿元的文化园“量身定做”规划,并主要负责其中佛教体验的设计,为广大佛教徒和旅游爱好者打造出一个集拜佛、礼佛、体验、参悟于一体的主题园区,该园区将作为山东省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儒释道”经典文化旅游线路,即泰山问道——曲阜拜孔——兖州礼佛的重头戏。
相比于旅游规划单位或建筑设计单位为景区做的规划,黄兴认为,山水文化的景区规划最大不同在于擅长挖掘文化的差异性,“我认为景区的规划应该是文化策划在先、概念规划在后,最后才落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上。而建筑设计院大多是提出概念、设计出图纸就完成工作,但后期的落地怎么办?山水文化的强项正在于落地,我们在旅游演出的剧场管理、演员培训、设备管理,以及景区后期运营等方面都积累了10多年经验。”黄兴说。
(编辑:竹子)
共1页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