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戏剧家协会

舒桐:一次具有尝试性的培训班——中国剧协全国中青年武戏、生旦艺术人才高研班后记

时间:2022年08月30日 来源:中国戏剧家协会 作者:
0

   在今年酷热的8月,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浙江音乐学院承办、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协办的新时代青年艺术骨干培养计划——中国剧协2022年全国中青年武戏艺术人才高研班与中国剧协2022年全国中青年生、旦艺术人才高研班,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其开班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举办本次培训,为大家搭建起与戏剧名师的桥梁,通过名家传授,培养与推出优秀戏曲艺术人才,提升戏曲艺术和优秀戏曲人才的社会价值与影响力,提高青年戏曲演员的技艺,开阔视野,立足新时代戏剧艺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实际行动诠释戏曲人品行端正、遵规守纪,好学、爱学、乐学的行业形象与事业追求。本次培养计划主要分为专家讲座及专业剧目授课两方面,我们邀请了业界知名的专家和表演艺术家共10余人,针对来自全国各地21个剧种的近70名优秀武戏和生、旦行青年演员进行培训。

  在此次活动中,我非常有幸受中国剧协的邀请,担任了本次高研班的班主任。通过这短短一周的教学活动,我感受到了剧协领导、老师及同学们对这个班集体的热情和渴望。虽然杭州有40多度的高温,但是老师和专家们授课的状态与同学们学习的热情,远远高于这40多度的高温。在此次项目的创建、开班、授课中,我们共同克服困难,面对烈日炎炎的酷暑、疫情带来的不便、专家档期的协商、学员的调整、时间场地的协调,以及课程的设置与安排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克服万难,一切就绪,如期开展。

  此次新时代青年艺术骨干培养计划,是面向全国中青年武戏艺术和生、旦艺术人才举办的一次具有全新尝试性的培训班,除按培训惯例安排政治理论课程,中国剧协还不断探索培训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根据戏曲表演特点和规律,对武戏,生行、旦行学员采取现场实操性教学模式。同时,为了提升培训效果,提高教学针对性,将武戏班分为武生、武净、武丑和武旦四个小班,将生旦班分为老生、小生、正旦、花旦四个小班,而此次开班最大的亮点是我们聘请了全国的知名戏曲表演艺术家,针对学员的特色、剧种、流派,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辅导训练。

  在师资方面,武生行当我们邀请到了国家一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武生名家杨少春先生。杨少春先生专门为同学们量身定制了课程计划,在原本教学计划所传授《林冲夜奔》的基础上,又为同学们加工了《挑滑车》《小商河》两出剧目。而且老先生不顾年高,在酷暑难耐的情况下连续作战,时常在下午和晚上为同学们加课,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武旦专业我们聘请了中国剧协副主席、北方昆曲剧院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杨凤一老师为学员传授《天罡阵》一剧。但在开班当天由于北京疫情防控原因,杨凤一院长不能到现场授课,我们选择利用线上授课的方式,把这出戏传授给学员们,同时由杨老师的助教在现场进行指导。而剧协的领导及负责人考虑到这一问题,担心学员们的内心落差,为弥补这一遗憾,专门请来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第三十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的齐爱云老师,传授她擅长的长水袖技巧。齐老师充分体现出戏曲界“救场如救火”的精神,当天接到电话,当晚赶到杭州,而且还为学员们带来了特制的长水袖。就这样,武旦班的同学既利用网络学习了《天罡阵》一剧,同时又从齐老师的水袖当中学到了戏曲身段技巧,可谓是一举两得,收获颇丰。

  武净行当我们邀请到了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京剧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花脸名家韩云江老师。韩老师师从张德华、景荣庆二位名家,此次传授的剧目是《通天犀》。在这次开班授课中,我认为特别有意义的就是武净组。这次武净组只有一位学员,是来自云南省京剧院的邢程牛,我们的老师一对一进行授课,教授的这出剧目《通天犀》恰恰是云南省京剧院建院的元老刘奎官先生的代表剧目。韩云江老师的这出戏是师承于景荣庆先生,非常凑巧的是刘奎官先生和景荣庆先生曾经在云南演出时相遇,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是他们所演的这出戏却同出一师——花脸武净老前辈范宝亭先生。据邢程牛介绍,云南省京剧院目前已经没有人演《通天犀》这出剧目了,我想通过这次的学习,作为云南省京剧院代表性人物刘奎官先生的代表剧目《通天犀》,以本次剧协搭建的平台为牵引,用这样的方式又重新传给云南省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又以这样的方式回到了云南省京剧院,我想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体现出戏曲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教学的模式和风格。

  武丑行当我们邀请到的名家是原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华先生的弟子吴建平老师。吴老师针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师承和流派的五位学员做了系统的教学规划,把武丑经典剧目《时迁盗甲》传授给了他们。在表演及舞台掌控上进行了系统的加工和教学,使得两位秦腔学生和三位来自不同院团的青年演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和体悟。

  生旦班我们同样聘请了一批知名的表演艺术家。

  旦行青衣组我们请到了天津京剧院梅派青衣、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经文老师。在李老师的课堂上由于学生较多,有十几名来自不同剧种和流派的学生,可谓是众口难调,但李老师忍着腿疾和伤痛,在酷热难耐的季节传授给了学员们经典的青衣剧目《宇宙锋》。而这出剧目也是李经文老师在学生年代经刘中石先生亲授,后经杨荣环先生精心指点的剧目,其意义和价值颇深。在学习的过程中,李老师的口传心授以及承接前辈的经验之谈,使同学们在学习这出戏时,体验到老艺术家们对人物塑造的拿捏、表演的规范。

  花旦组我们请来了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宋长荣先生的亲传弟子吕慧敏老师。这个组的特点也是学员都是来自不同的剧种和流派,吕老师根据她们的条件,传授了京剧花旦的经典剧目《拾玉镯》,使来自不同剧种的同学体会到了京剧花旦人物塑造的魅力,学习了花旦基本的表演、脚步、眼神、身段,加深了学员们对花旦表演的认知与诠释。

  小生班我们请到了浙江昆剧团著名昆曲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汪世瑜先生。汪老也年逾八旬,但对于这次的邀请,汪老表示义不容辞,为学员们倾囊相授了昆曲《拾画》一剧。通过汪老师细心的指导,同学们对巾生表演所追求的清秀、俊美以及嗓音的甜润和身段的潇洒都有更深入的学习和体悟,各个剧种和流派小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和成长。

  老生组我们聘请了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研究生、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杜镇杰老师进行授课。杜老师放弃了休假的时间,特地从老家赶往杭州,为学生们进行授课,将京剧老生经典的《空城计》片段作为教学内容,针对老生的声腔表演、台步气质、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细致的传授。在老生组中有两位地方剧的学员,一位来自河北梆子剧院,一位来自河南越调艺术保护中心,其他三位学员是来自各个不同省份的京剧院团,他们通过对这出传统优秀剧目的学习,也是受益很深。

  我想,此次开班学习重要的不是学会某一出戏,而是通过学习经典剧目及经过名师指导,领会表演要点与精髓,将其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行当、流派、剧目当中,为自己的创作手段增添新的方法。其实戏曲表演是融会贯通的,虽然是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剧种,但每位老师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经典教学剧目和舞台体验,如果同学们能够把这些精华学习到并融会贯通,善于博采众长并丰富自己的艺术表演,我想这就是戏曲的魅力,也是我们开班的意义所在。

  在短短七天的学习当中,我们还专门邀请了中国剧协主席、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老师,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陈宇飞老师、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胡坚老师、浙江省党校副校长陈立旭教授,为我们的学员作了四场专题的学术讲座,使学员在专业理论水平、思维、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营养补充。

  虽然我们相遇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份情谊和我们的共同经历,会使我终身难忘,也是我艺术生涯中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在这里首先感谢给我们这片舞台“遮阴”的领导以及主办方。有时我在想,剧协是什么?剧协就是我们戏曲工作者的“家”。“家”为我们设计了这么丰盛的美餐,提供了所有帮助与支持,这才能使我们这个班级有这么好的课堂条件供学生们学习,让我们的老师和所有的学员感到了“家”的温情。其次想感谢的是每一位专家和老师,在百忙之中排除万难加入此次项目当中,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倾囊相授,尽心尽力,认真负责。最后想感谢的是此次项目的每一位同学。我想对同学们说:你们的学习热情体现出了你们对戏曲戏剧事业的热爱,也正因有你们的存在,我们的戏曲戏剧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厚积薄发,蓬勃发展。

  最后有一点期望。我想在此代表学员及广大的戏曲戏剧从业者发声,希望像这样的项目和培训工作可以持续办下去,希望中国剧协可以为我们戏曲戏剧人长久搭建这样的平台,使全国各地各剧种的青年演员们有一个学习的平台,互相观摩,互相交流,互相提升,为大家搭建起与戏剧名师的桥梁,与老师建立密切情感联系,得真传、下真功、走正道,我想这也是对我们所有戏曲人的一个最大的扶持与帮助。


培训班现场 

(编辑:李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