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参观展览不是逛庙会

时间:2014年01月08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吴 华

福建博物院推出的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览

  谈起到博物馆参观展览的感受,很多人都用这么一句话概括——“走啊走啊走,累啊累啊累!”的确,随着博物馆硬件设施的日趋完善,占地面积大、楼层多、展览多,似乎已经成为每个博物馆的必备,走马观花地一路参观下来,不仅腿脚付出了酸痛的代价,最主要的是收获有限。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博物馆协会共同主办,北京天图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协办的“回眸·创新”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全国博物馆负责人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使博物馆的展览更有意义。

  看展览不是逛庙会

  各地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以来,凭借其学术性和观赏性兼具的特性,已经成为人们普及知识、开拓眼界的重要场所,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怀着崇敬与学习的态度参观展览,而是形成了一种“逛博物馆”的不良风尚,他们在乎的不是参观展览能学到什么、认识什么,而是要体验热闹的气氛,像逛庙会一样。参观者的这种心态和博物馆自身展览手段的缺位不无关系。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主任韩永指出,如今“晒宝”已经成为各大博物馆招揽观众的法宝,似乎宝越多越能吸引观众。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亦认为,单纯地为吸引观众使展览成为博物馆的营销手段,参观的人多了,并不代表整体的水平就提高了。“博物馆的展览理念应该从‘宝’物转向‘人’文精神,大众化应该是以提高人们对展览物品的解读能力为前提的。”韩永告诉记者。

  据与会代表反映,现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信息标注不详情况屡有发生,往往只标注文物出土的时间、地点、年代,有的甚至没有年代、没有出处,这是对文物知识普及不够负责任的行为。参观者驻足展柜前,纵使多个角度仔细观察,也只是对文物的外部形态有个大体的印象,其余的例如材质、技法、相关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等一无所知,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没有很好地传达给参观者。这就要求博物馆加大展陈服务力度,采取展厅讲解、展览讲座、科普读物、展览体验、网上视频等多种手段在文物与参观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例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成为博物馆新的营销手段,展讯第一时间公布,不仅操作简单,信息量也足,只要扫描一下二维码,即可获得相关活动内容。在博物馆大众化的今天,提高全民素质才是最终目的。

  要的就是这种氛围

  展览能否成功吸引参观者,展陈设计很重要,而众多展览设计师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词——氛围。展厅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空间,如何使设计与展览主题相辉映至关重要。氛围也要与文物相得益彰,过分追求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使文物淹没在刻意打造的环境中。此外,展览也不是文物的堆砌,文物数量并不是代表展览水平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呈现。例如山西博物院去年推出的“发现霸国——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六十周年特展”,就改变了传统文物陈列的展览模式,展出了180余件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文物精品,分为“霸国出世”、“霸国记忆”两部分,以大量田野考古、实验室考古图片还原了真实的考古过程,展示了大河口墓地被发现、霸国被解读的过程,不仅有文物精品展览,还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学术氛围,让参观者在参观的过程中,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考古的全过程。霸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它为何突然消失?山西黄土地下还埋藏着多少秘密?这些问题也在参观的过程中得以解答。

  除了在展览理念、展览模式上下功夫外,色彩这一展览设计的重要元素在营造氛围上也是值得琢磨和思考的。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介绍,在推出“北方之星: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俄罗斯帝国的黄金时代”展览时,墙壁的色彩是特别调制出来的,得到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馆长的高度赞扬和喜欢,被认为该颜色和展览的整体氛围很搭调,并要来样本用在自己的展览中。宋庆龄纪念馆白色的基调配以淡褐、灰蓝等颜色,营造出淡雅、肃穆、庄重的整体氛围;上海电影博物馆以黑白色调为主,向原始的电影模式致敬,很好地诠释了电影的发展过程。色彩为展览主题、展览内容服务的同时,也将展览信息和精神准确地传达给了观者,让观者在一个能引起内心强烈共鸣的氛围中领略文化艺术的真谛。

  2013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到今天,博物馆已然成为精神文明的又一象征元素,承载着文明与文化普及传播的重要使命,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曹兵武指出,如何使博物馆从以往的精品展览走向智慧展厅和智慧博物馆,很重要。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