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精髓 助力民族复兴
由中国文联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解读和展现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为把这一活动办得更好,中国文联最近组织召开了一次“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作品研讨会,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发表意见,建言献策。
现将部分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刊登在这里,以飨读者。
传承和传播国学的一个创造
□ 黄国柱
解放军报社原社长、著名文艺评论家
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作为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像汪洋大海一样,需要选择才能有所表现。同时,还要有一种适当的艺术载体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就是传播国学经典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
汉民族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国学经典传承的独特方式。例如这个系列作品中使用的吟诵,就很独特。我理解,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和歌唱之间的汉语古典文学作品口头表现方式,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文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变化通过自己的音调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是一种细读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学、音乐语言的综合体,它本身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它展示国学经典可谓是相得益彰。
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肯定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才会取得更大的成效。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正在做着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这是一个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相关联的工作,无论是对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是对遏制社会道德滑坡现状,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 向云驹
中国艺术报社社长
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然是一个走向文化强国的历史新进程;建设伟大强国的目标必然要求我们对伟大的中华文明进行新的检视、新的继承、新的传承和新的弘扬。很高兴在这一进程中,看到了中国文联启动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这是一个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项目,通过创新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作品的成功,我认为在于很好地处理和解决了创作与传承中的三对辩证关系,一是原典与原创的关系。单纯的咏诵一般只局限于教学,只是在传承的意义上发挥作用。用现代媒体传播经典,感召受众、激发领悟,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二是文字和形象的关系。中华经典系列咏诵调动了音乐舞台各种艺术手段,让文字回到历史的诗、乐、舞的语境之中,使古代先贤的思想与当代观众发出强烈的共鸣和共振。三是古语与今声的关系。既原原本本诵读经典的精华篇章,又热情洋溢地讴歌这些思想精华的伟大意义,还准确生动地赋予这些思想精华以时代的光彩和人类的高度,开辟和创造了文艺创作的广阔道路和崭新的样式。
希望能将这一系列作品在地方行业电视台广为播出,形成更广泛的传播,使优势资源得到更多的运用和发掘。
以智慧的方式把经典带到现实
□ 赵 忱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
我在中国文化报工作将近三十年,总是看演出、通常讲的所谓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往往只是口号,或者只是一种追求,很少有作品真正能够实现。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就实现了。
为什么我们那么需要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作品呢?可以说是现实的呼唤。我们经常会忧虑,经过这么多年的转型发展,物质是丰富了,可精神上呢?简直是没有办法想象。怎么会这样呢?这种精神上的败坏不是去医院吃药可以解决的。所以需要停下来,需要重温经典,需要用智慧的方式把经典带到现实生活中,想更多的办法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现在多数百姓基本不看书,只看电视,电视节目同质化,娱乐节目庸俗化,人们都沐浴在这样的文化里,何等的危险?所以我们需要经典。
作为文化记者,我发现我们的文化离心越来越远。如果我们的文化只是活动,跟心灵无关,那怎么行啊?文化如水,它是用来灌溉心灵的。经典咏诵的作品,是离心最近的,是深入人心的,有着现实乃至深远的教育意义。
用多种方式进行推广,扩大影响
□ 金兆钧
《人民音乐》常务副主编、音乐评论家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总体策划好,就音乐而言,在样式上、风格上,多样化、很丰富,中国文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那么多人才的参与,才有我们看到的这么有品位的作品。
我们做了这么多好的作品,不能演出一次、电视播出一次就放下了,应当进一步做好推广工作,以扩大影响,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传统的唱片出版是一种推广形式,现在的网络推广远远超过这个形式。比如可以让大学生、中学生试听一下,他们认为比较好的东西,就可集中到网络上推广。网络上有特定的推广形式,可以跟强势的音乐网站合作。演100多场,对中国人来讲推广不到多少人,但是通过网络,其影响是连锁性的反应。我们要善用网络,包括很多朗诵的精彩片段,放到网上不见得没人转、不见得没人听,只是他们平时没机会到演出场地去看,甚至都不太知道。在我周围,五音不全的人都非常喜欢朗诵,他们就会转。
总之,推广传播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传播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经典,就会有更多的人听。
向文明源头回归,功在千秋
□ 乔 良
国防大学教授、著名作家
首先,我觉得应该向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创作团队表示祝贺,表达敬意。虽然我曾参与过咏诵《孙子兵法》作品的创作,没想到只过去了三年,这个系列已经推出了咏诵六部经典的七部作品,可喜可贺。
对于我们中国的文明,既是让我们骄傲的东西,又让我们面对文明的失落产生一种疼痛。今天国人能够感觉到的就是道德的沦丧和坠落。在这个过程中,能有这样一个系列作品逆流而上,带领我们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旅行,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
“大国崛起”,这个词近些年被反复使用,或者说是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什么是大国崛起?实际上大国崛起就是一种新的文明的崛起。假如大国崛起不能伴随新的文明诞生,大国崛起就无从谈起。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丰厚的遗产。我们要创新一种文明,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重新捡起老祖宗的东西,需要重新审视老祖宗的东西。我觉得这个系列咏诵的很多作品,实际上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就目前已推出的作品看,经过各位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不仅是中华经典艺术的再现,它自己最后也会成为经典。这样一个中华文化经典系列咏诵的作品,使我们自己重新向文明源头回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次小规模的文艺复兴。我要郑重地向整部作品的创作人员和演出人员表示敬意。
以敬畏之心传播中华经典
□ 张庆善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红学专家
经典咏诵推出的作品,确实有一种震撼的力量。我一直在想,这些两千多年前出自先贤之手的经典,现在不少人读都很难读懂了,为何经他们用这种方式搬上舞台和屏幕,会那么感染人、震撼人呢?
我认为,这种震撼力首先来自于经典本身。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国学经典可谓博大精深,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财富,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一份很有价值的读本。可以说,中华经典有着一种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思想魅力和文化魅力,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成功发掘了我们的这一文化宝藏,将其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眼前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原来我们智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馈赠。
经典咏诵的成功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我们应当礼敬、自信地对待传统文化,以敬畏之心来做好传播中华经典的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观众的精品。
经典系列咏诵的灵魂所在
□ 王 博
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推出的作品都非常成功,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我就讲一个词,这个词就是“灵魂”,或者说“精神”。一个人要成功需要灵魂,需要精神。我觉得一个国家要成功,要被尊重,也需要灵魂,需要精神。我们做任何事情,应该都需要灵魂和精神。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灵魂和精神是什么?我想了一下,大概有三点:
第一点,对国家的关怀,对国家的爱。未来30年,中国社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文化。中国的全面崛起最需要文化的引领,需要价值观的引领。现在对于中国社会的乱象人们都很不满意,在解决和克服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文化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能不能在各个因素之间起到化学反应,这一点很重要。我觉得我们做这样一个经典咏诵,其实就是文化的关怀,就是直接针对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
第二点,对传统的关怀,对祖先的敬意。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祖先创造的东西在当代中国的延续,我们怎样去估计?曾经有过极端态度,有的是全面地反传统,也有人说要全面恢复传统。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的态度不属于任何一个极端,它是把传统拉到现代生活里面,同时用现代生活去融化传统,这样的做法,是试图在当代中国延续并发挥传统思想的意义,非常有意义。
第三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贯穿在这几部经典中,特别是主创团队对经典的解读中的,是对人民的爱,对人民的关怀。从咏诵《道德经》到咏诵《孟子》,都充满了这种解读和关怀。我想这是最重要的灵魂,这同时是古代经典的灵魂,也是现代解读者的灵魂。
把沉睡的东西激活了
□ 唐建平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个项目从创意到完成,每个环节做得都相当出色,音乐非常好,有恢弘大气,也有细腻婉约,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多媒体、灯光、舞台设计等都非常好。很突出的是每一首歌写得都非常好听,以歌曲为主兼以戏曲风唱段等,在洋溢飘洒出浓郁的民族风情中,精美的旋律引人入胜。
我在想,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演进中逐渐沉淀成为经典,其中负载的民族思想、情感、才华和智慧,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代代相传,凝聚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中,优秀的、经典的、沉淀在历史文化深层的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运用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方式做推广和普及工作,是个了不起的创举。利用这种文化形式来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借助音乐的力量容易沟通人的情感,可拉近那些因艰涩和难懂文字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借助这样的文化题材,丰富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也激活了沉淀或沉睡的东西,让大家再次接触,是一种通俗易懂的、容易让大家接受的形式。
创造了一种让经典易于传播的方式
□ 晨 枫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词作家
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观念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的先人对人类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先贤们早已把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我们的国学经典。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精神瑰宝反而被淡漠了或者丢失了。现在的确需要重温,需要回归。
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创作团队,通过歌曲和朗诵的方式对经典进行阐释,这是一件相当艰苦的创造性工程。就目前推出的几台节目来看,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易于传播经典、并易于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的方式。就像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格什温所说的那样,在各个艺术门类中,唯有音乐欣赏是可以不必苛求于接受者本身所具备的文化水准,他们不仅可以欣赏,而且可以品评。
的确,音乐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含纳性,不仅是抒情的,就是那些理性的、劝导的种种都可以被纳入其中,而这恰恰是这个系列咏诵艺术活动能够长期走入普通大众之中的优势所在。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