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示“鼓书”价值 传扬常德经验
宣示“鼓书”价值 传扬常德经验
常德“鼓书”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在京隆重举行
领导专家与展演艺人合影
常德“鼓书”传承发展研讨会现场
10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湖南省文化厅、常德市委市政府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说唱文艺学会、中国俗文学学会、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及图书馆协办,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德市委宣传部、常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常德市文化馆和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实施的常德“鼓书”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向活动发来贺信。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协名誉主席罗扬,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名誉主席刘兰芳,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处长汪泽,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孟庆善,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华,以及来自北京、天津、湖南、福建、山东等地的学术界和曲艺界专家学者、艺术家与观摩代表向云驹、朱光斗、田连元、倪钟之、陈连山、陈泳超、姚振声、常祥霖、蔡源莉、种玉杰、唐凌、田莉、张蕴和、陈爽、刘凤来、纪文杰、陈晓岚、方园园等和“鼓书”艺人占洋、谭惠芳、刘昌会、刘静、郭方忠、王松、吴清华、熊波涛、邵丹、颜昌春、罗先明、肖国芳、杨胜清、张成辉、田金华、陈元华、覃朝达、覃远明、刘楚红、胡建国、张辉、李芳、沈佰军、陈克华、向绪庆、夏绍军等共100余人参加活动。陈华、吕品田、孟庆善先后致辞,田莉宣读贺信,吴文科主持了整个活动。
王文章在贺信中说:“曲艺是十分重要的艺术文化形式,‘鼓书’更是其中历史悠久和传统深厚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孝鼓、渔鼓、说鼓、对鼓、三棒鼓、地花鼓、薅草鼓、番邦鼓、跳三鼓、围鼓等等在内‘击鼓说书’的‘鼓书’形式,在常德的流布非常广泛且影响深远。通过深切关注和深入研讨此类曲艺形式,展示和传扬其独特的艺术风采,总结和探讨其有益的传承经验,不仅是嘉惠学苑艺林的好事,也是推动其在当下科学传承与健康发展的善事。值得赞赏和肯定!”
为期三天的系列展演及研讨活动共由“跨入学术殿堂·常德‘鼓书’进京学术观摩展演”、“纳入学术视野·常德‘鼓书’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走进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北大行——常德‘鼓书’表演”和“登上大学讲堂·常德‘鼓书’会——讲座示范演出”四个单元组成。孝鼓《赈酒也烦恼》《西瓜的秘密》《传承》《姜女情》《边三梭卖器官》《查家底》、渔鼓《武松大闹观音堂》《娘教女》、说鼓《打狗风波》、对鼓《东施效颦》《男人和女人》、三棒鼓《刘海砍樵新唱》、薅草鼓《郎是包谷梗》等6个曲种的13个传统及新编节目参演,40多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与会宣读论文或作即席发言。
常德是湖南著名的曲艺之乡,除了拥有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丝弦,孝鼓、渔鼓、对鼓、说鼓、三棒鼓、地花鼓、薅草鼓、番邦鼓、跳三鼓、围鼓等10种“击鼓说书”的“鼓书”形式,更是流布广泛,影响深远,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近10年来,常德市持续举办的“常德市‘鼓书’大王擂台赛”,将各种“鼓书”创演不断推向活跃和繁荣,不仅大大提高了民间“鼓书”艺人的社会地位,调动了他们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积极性,而且找到了传承发展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实现了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和市场性的有机结合,成为当地曲艺文化的重要品牌与靓丽风景,得到全国文化界的热情赞誉和学术界的热切关注。此次学术观摩展演活动及传承发展研讨会旨在总结和交流常德“鼓书”的传承发展经验,展示和传扬常德“鼓书”的独特艺术风采,倡导和弘扬“学术服务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曲艺研究学风,促进和推动曲艺传承及创作表演的持续健康发展,使常德“鼓书”创作表演的良好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用学术理论引领曲艺发展传承
□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联合湖南省文化厅和中共湖南省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常德“鼓书”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是一件非常富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学术观摩展演所集中展示的6个曲艺品种13个以“击鼓说书”为形式特点的“鼓书”节目,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源自远古的“鼓书”魅力,亲眼见证了常德市在传承发展“鼓书”艺术和有效激扬民间传统方面的优秀成果,为我们深入探讨常德“鼓书”传承保护的有益经验,总结交流常德“鼓书”繁荣发展的有效做法,提供了十分集中的思考素材和非常直观的观察路径,也为此次的学术研讨活动提供了更加切实的思想支点。而从“常德‘鼓书’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来看,其所激发和传递出来的真知灼见,对于引领包括常德“鼓书”在内的曲艺创演繁荣与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尤为重大。
如所周知,常德是湖南著名的曲艺之乡。各种“鼓书”形式在这里流布广泛且影响深远。近年来常德市持续举办的“常德市‘鼓书’大王擂台赛”,将各种“鼓书”创演推向活跃与繁荣,也可说使这类曲艺说书形式的传承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此次常德“鼓书”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的成功举办,包括邀请部分省市参加观摩交流的热心做法,已然达到了总结和交流常德“鼓书”的传承发展经验、展示和传扬常德“鼓书”的独特艺术风采、倡导和弘扬“学术服务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曲艺研究学风、促进和推动曲艺传承与创作表演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让常德的有益经验成为其它地方参考借鉴的初衷与目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作为我国曲艺研究的“国家队”,担负着为传承发展曲艺文化提供学术服务和智力支持的责任与使命。成立27年来,先后组织编写出版了《说唱艺术简史》、《中国曲艺史》、《中国曲艺通论》、《中国曲艺通史》和《中国曲艺概论》等一系列具有学科奠基意义的重要著作,部分研究人员还长期参与并具体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曲艺志》的编纂组织与学术审定工作,为曲艺的学术研究和艺术繁荣做出了积极而又重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总体发展格局的形成,该所在继续深化学术研究的同时,一些高级研究人员也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成为目前全国惟一招收“曲艺学”研究生的科研与教学机构。该所相继主持或参与主办的一系列旨在科学推进曲艺传承与发展的学术性活动,包括2007年举办的“全国传统曲艺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9年举办的“浙江曲艺传承保护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2011年举办的“中国曲艺名师高徒学术观摩展演”和“中国曲艺传承论坛”,2012年举办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传承研讨班”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活动的举办,同样是为传承发展地方曲艺提供智力支持和学术服务,也是该所理论联系实际一贯学风和学术服务社会工作宗旨的重要体现。
借助学术智慧 传扬常德“鼓书”
□ 孟庆善(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
参与组织和举办常德“鼓书”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对于湖南省文化厅来说,是一项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常德市委市政府以及中国说唱文艺学会、中国俗文学学会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与图书馆等相关的协办、承办及实施单位为此付出的艰苦努力,尤其值得我们敬重。观看了三场非常成功的系列展演,聆听了与会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高水平的研讨发言,使我和湖南来的同志获益匪浅。许多专家提出的新颖深刻又富于创见的观点,让我们深受启发,对于我们继续做好包括常德“鼓书”在内的曲艺乃至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繁荣发展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达到了开展此项系列活动的目的。
对我本人而言,参加此次活动,收获良多。有些专家学者在发言中肯定我们能够全程参加本次活动,仔细听取专家意见。除了工作职责所在,实不相瞒,我对曲艺也是非常喜欢,情有独钟,很乐意也很有幸参与策划和组织这次活动,来推动常德“鼓书”的健康持续发展。我认为曲艺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形成的独具魅力、甚至说独具魔力的艺术形式。我大学是学中文的,从学生时代到现在,国内外的名著读了不少,但曲艺对我的影响最深。我最早接触曲艺大概是在五六岁还没上学的时候。当时快过年了,母亲正在辛勤地准备过年的饮食,门口突然来了位湖北沙市的女孩,手拿一个小碟子,敲击演唱,身边还带着讨饭的口袋。她临场发挥,动情叙唱,夸赞我的母亲如何勤劳贤惠,我母亲很害羞,不好意思听下去,赶紧从家里拿出一些东西给她。长大参加工作不久,非常喜欢诸如快板书《奇袭白虎团》等曲艺节目。从此一直爱好曲艺。此次看了常德“鼓书”的精彩展演,听了专家学者的研讨发言,更觉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独特,异常珍贵,值得我们投注更大的心血去加以呵护。研讨会上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包括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爱护“鼓书”艺人,建设扩大演出场所,保障“鼓书”的演出服务等,我们一定会尽力推动落实。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与我们湖南省文化厅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去年联合举办“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传承研讨班”后,今年又成功举办了此次常德“鼓书”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在参与专家学者的研讨交流过程中,我和吴文科所长达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既然常德的“鼓书”形式种类如此繁多,流布如此集中,传承如此深广,价值如此独特,何不响应国家有关的政策号召,就在此地设立一个“湖南武陵‘鼓书’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此次研讨会上有关传承发展常德“鼓书”的学术智慧,转化为我们的实际行动呢?我相信我们的这个认识,具有相应充分的客观条件与基础,也有组织实施的极大可能,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继续按照有关的方针政策不懈努力,就一定会在包括常德“鼓书”在内的曲艺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常德“鼓书”的深厚传统与独特价值
□ 吴文科(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协副主席)
以击鼓伴奏、说唱相间为表演特点的“鼓书”形式,是中国曲艺中说书一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弹词和琴书等同属说唱相间表演的说书形式一道,共同构成了擅长表现凡人俗事的“小书”类型,较之徒口讲说表演的评书评话等类“大书”和韵诵表演的快书快板书等类“快书”,有着鲜明的形式特点与审美价值。
从1957年在四川成都天回镇东汉墓葬出土的著名陶质蹲式“说书俑”(又称“击鼓俑”或“说唱俑”),到后来在四川郫县出土的一批东汉陶质站式“说书俑”,再到1979年在江苏扬州邗江的西汉墓葬中出土的两件木质“说书俑”,无不表明,“击鼓说书”的“鼓书”表演传统,已有2000年以上历史。而且,这种文物发掘的不同处所也表明,“鼓书”形式在中国分布十分广泛,早在汉代,即在四川和江苏都有流传。据隋唐以来的曲艺“信史”所载,这类以鼓为主伴奏、说唱相间表演的“鼓书”形式,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传统深厚。只不过,在刚刚过去的百余年间,诸如华北和中原地区广泛流行且比较发达的山东大鼓、西河大鼓与河南坠子等等典范的“鼓书”形式,由于种种原因,在进入京津等大城市的发展流变中,节目形态主要演化和变异为抒情短段式的“唱曲”类型即“鼓曲”形式。原本“击鼓说书”的表演传统,基本上趋于式微。
所幸的是,地处洞庭湖西岸、武陵山深处的沅江和澧水流域,这种以鼓为主伴奏、说唱相间表演的“鼓书”艺术传统,依然有着十分丰厚的遗存和较为繁盛的发展。一个非常显见的标志,就是不仅拥有孝鼓、渔鼓、说鼓、对鼓、围鼓、三棒鼓、地花鼓、薅草鼓、番邦鼓、跳三鼓等10个“鼓书”品种,而且拥有十分深厚和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那里的人们,不仅将这些“鼓书”形式作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娱乐生活依托和思想心灵慰藉,当作他们主要的精神文化食粮;而且在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期间,仍然作为欢庆祝贺的手段、祭祀神灵的仪轨、表达情感的工具和悼念亡灵的凭借,使曲艺艺术的娱乐、教化、认识以及民俗、禳谢、礼仪等等多重的审美价值与实用功能,都得以承传和延展。这种在全国其它地方非常鲜见的文化遗存景观及其功能价值体现,使得常德地区的“鼓书”文化,庶几具有了曲艺文化“活化石”的重要价值。
鉴于此,对常德“鼓书”的学术文化关注和传承发展关切,便具有特殊作用与意义。特别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时代背景下,面对世界范围为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而广泛开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更加需要理论引领与学术支撑。而像常德市过去近10年间持续开展的“鼓书”大王擂台赛等活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对激扬传统“鼓书”的传承保护与现代发展,无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值得总结和推广。尤其面对一个时期以来许多曲艺创演普遍存在的“戏剧化”、“歌舞化”和“杂耍化”等倾向,通过举办常德“鼓书”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使这些流布于山野乡间的草根传统纳入学术视野、跨入学术殿堂、走进大学校园、登上高校讲台,并在肯定和传扬其成绩的同时也提出相应的警醒,鼓励他们有效的创演经营实践,坚定他们正确的传承发展道路,以此彰显“鼓书”遗存的文化自豪、确立“鼓书”传统的文化自尊、培育“鼓书”传承的理论自觉、培养“鼓书”发展的艺术自信、警示“鼓书”创新的文化自重、激发“鼓书”繁荣的行业自强,即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与良好初衷。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传承发展常德“鼓书”
□ 陈 华(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常德“鼓书”学术观摩展演及传承发展学术研讨活动能在北京隆重举行,既是对我市的文化建设工作尤其是曲艺创演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极大鞭策和鼓舞。借此机会,我们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常德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东临洞庭,北连荆襄。辖两区六县一市五个管理区,总人口630万,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
常德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农耕文化、中华道德文化和湘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湖南著名的曲艺之乡,除了拥有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德丝弦”外,还拥有孝鼓、渔鼓、说鼓、对鼓、三棒鼓、地花鼓、薅草鼓、番邦鼓、跳三鼓、围鼓等“击鼓说书”的“鼓书”形式,并且流布广泛,影响深远。
常德“鼓书”的表演形式十分简便,但艺术的魅力却独特卓然。它说唱相间叙述表演,击鼓伴奏为主要特点;唱词多为七字句式,唱腔与方言叙述有机结合;语言风趣生动,板眼丝丝入扣;高兴处神采飞扬,痛切处悲腔催泪,调侃间幽默滑稽;灵动异常,神采盎然。常德“鼓书”的群众基础非常深厚,从2006年开始,我市连续八年举办了“常德市‘鼓书大王’擂台赛”,连续两年举办了常德市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各地的“鼓书”艺人竞相登台,交流献艺,甚至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参与盛况。刚刚闭幕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也传来喜讯,我市选送的4个节目均获全国“群星奖”,其中就有2个是“鼓书”节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鼓书”既是常德最为丰厚的曲艺文化资源,也是我们十分重要的艺术文化品牌,值得我们投入更大的努力去加以继承和发扬!
近年来,常德市响应中央号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把包括曲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深入挖掘,精心组织,用心保护。常德“鼓书”中的绝大多数品种,已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我们先后举办“鼓书”说唱培训班12期,共培训“鼓书”艺人900多人次。目前,全市经常开展职业性演出的“鼓书”艺人已经发展到1000多人,自发组成的演出队伍发展到100多支,每年演出数千场。从艺人员也逐步年轻化,“90后”的“鼓书”艺人大批涌现。这些赛事和培训,不仅大大提高了民间“鼓书”艺人的社会地位,调动了他们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的积极性,同时也探索出了我市传承发展民间曲艺的有效途径。
我们明白,常德市在“鼓书”艺术的创作表演和传承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全国做得更好的兄弟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此次展演和研讨为契机,认真学习并积极吸纳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继续发挥政府的自身职能与主导作用,推动我市“鼓书”艺术的传承保护与繁荣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占洋和谭惠芳表演孝鼓《西瓜的秘密》
刘静和郭方忠表演对鼓《东施效颦》
罗先明、肖国芳和杨胜清表演三棒鼓《刘海砍樵新唱》
吴清华和熊波涛表演孝鼓《赈酒也烦恼》
覃朝达、覃远明、刘楚红和胡建国表演薅草鼓《郎是包谷梗》
颜昌春表演渔鼓《娘教女》
邵丹表演孝鼓《传承》
(编辑: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