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趣与大文人情怀
窗外雨丝细且斜,静坐窗前,怔怔发呆,忽见一只小蝇,不觉心里生厌,追之欲打,不见了踪迹,于是想到用白石老人在作品《苍蝇》中的一番话来安慰自己,“余好杀苍蝇,而不害此蝇,感其不扰人也”。思绪便也从雨中抽离出来,打开电脑,浏览起了白石老人带有文人小雅趣的画作。
今年正值白石老人诞辰150周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馆等相继举行各类学术讲座从个人贡献、画作赏析、真伪鉴别等不同方面怀念白石老人。而对于这样一位在我们这代人还没有出生就已经离世的画坛巨匠来说,唯有通过他的画作来领略其内心情感,走进他的思想世界,我喜欢他的画作,不恢弘,也谈不上波澜壮阔,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品味,那种世俗的雅趣便肆意流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极为宝贵的财富,当今社会不可多得。
“齐白石的贡献,是把农民的民间艺术审美情趣带到了文人画中。”美术史论家刘曦林这样评价齐白石对文人画作出的贡献。声名卓著的白石老人,却也经历了一番坎坷之路,而他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坚韧的人生态度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的。1919年,50多岁的齐白石“北漂”到北京,刚来的时候他的画卖不上价钱,别人瞧不起他,是个“乡巴佬”。在文人社交场合没有人认识他,直到梅兰芳给站在墙角、穿着破大褂的齐白石打躬作揖,并郑重向大家介绍这位是他的老师的时候,齐白石才开始受到关注。此外,陈师曾对于齐白石也有知遇之恩。陈师曾在北京琉璃厂的小店看见两方印章觉得非常好,询问店主刻章人何许人也,店主人答曰湖南来的老农民“白石山人”。陈师曾便拜访了齐白石,和他结成了好朋友并借给齐白石几本吴昌硕的画册,还以“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来勉励齐白石。齐白石后来也以“饿死京华公等勿怜”发奋努力,决心改变自己的境遇。
谈及此,不得不想到白石老人的一幅画作《奋起》,其实画的是一只屎壳郎,这样的内容配以这样的题目,真可谓“妙有味外之味”,从中也不难领略到白石老人身上独有的小情调与大文人的雅致情怀,相比他其他风格的画作,工笔草虫系列似乎更为人们所喜欢。将工笔草虫融入到写意的山水画中,已然是白石老人的独门秘籍,后来者有如此作画的却再没有白石老人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境界与韵味。据当代画家、齐白石再传弟子李海峰介绍,白石老人自己“从不画未见之物”,因此在他的画作里少见艺术夸张的想象,大多很写实,他笔下的工笔草虫:鱼虾、蝉、蚊蝇等,多是生活中常见之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的多幅作品《猫》中的猫,都是头部、背部、尾部为黑色的一只猫,在李海峰提供的一张照片上,不难看出,这只猫就是白石老人自家的猫,很平常的一件事,却非常有意思,总觉得有一种特别的闲适与味道在其中。
可以说白石老人将文人画的境界表现到了极致,他的画,不光是用来欣赏的,更是用来细细品味的,越嚼越有味道。在他的画作《群猪》中,齐白石将群猪过河表现得生动有趣,猪的存在并不显得与画中所绘之景格格不入,也没有影响整幅作品的美感,反而使整幅画愈加灵动,充满了生命的动感,让画作有了属于自己的语言。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在白石老人91岁高龄时,老舍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他作一幅画。如何来表现“蛙声十里”,白石老人只在远山溪涧间画了几只蝌蚪,随着视线由近及远,蝌蚪越来越小,谁能想到后边游出来的不会是青蛙呢,这种表现方法,真可谓妙哉。
画作中无处不见自己的小心思、小情趣。白石老人在他的自传中说:“这都是我儿时玩的鬼把戏。”顿时,一个可爱的老头形象便浮现在眼前,有点小淘气,有点小个性。白石老人的画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自己,通过画作人们甚至可以感观到白石老人的生活情景与生活态度;也照别人,嬉笑怒骂中,便能日参省乎己。在他的画作中,有一种人性的体现,一种关照弱小的情怀。白石老人的笔下,能让人感觉到生活无尽的美好,即便丑的事物他也善于将其以某种形式转化成美好的事物。刘曦林这样评价齐白石——“用文人的墨汁,浇灌了满园的芋头和白菜”,一个从普通的庄稼汉成长起来的画坛巨匠,一生都没有忘记也没有摒弃这种身影,他的画作接地气,也就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是小雅趣与大文人情怀的最好体现。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