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从选手到评委,我的青歌赛

时间:2013年08月21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刘和刚

刘和刚近照

  青歌赛是青年歌手的天堂,放飞了无数青年人的梦想,在这个展示艺术才华、提高歌唱水平的平台上。青年歌手像一棵小苗茁壮成长,可谓今日幼苗破土,明日大树参天,青歌赛推动了我国声乐事业的大跨步前进,是青年歌手锻炼自己最好的机会和证明自己是最强的舞台,因为这里有央视的宣传力度、媒体的高度关注和青歌赛多年沉淀的权威性,更有坚持不懈、义无反顾的支持青歌赛的亿万观众。青歌赛的成功除了不断改革创新、完善赛制,更重要的是坚持高格调、高品位,时刻考虑社会影响。

  从1984年到2013年,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经济迅猛发展,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地方卫视、网络平台,“多元化音乐”的进入,给青歌赛提出无数挑战,在这坚守前行的30年青歌赛历程中,我参加了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四届八年的长途跋涉。青歌赛使我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幸运儿,它既给了我展现歌唱艺术的平台,又丰富了我的综合文化知识,也使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更使我得到了歌唱的自信。

  15岁考上艺校的那年我就知道了青歌赛。参加青歌赛,这一个像梦一样的想法使我暗下决心,我要考解放军艺术学院,然后参赛。第一次参加青歌赛我是大学三年级,没有取得任何成绩。因为对青歌赛的不了解,只知道在琴房里傻唱,看了比赛的录像知道了差距,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准备再战。2002年,第二次参加青歌赛,我已经到了空政文工团,经过两年的备战,通过舞台实践、精心准备、摆平心态,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参加了第二次青歌赛,没想到一首声音难度不大的《儿行千里》却把我带进了决赛的大门,但最终由于我综合知识的缺失,原本的第一名变成了第二名。我知道我除了会唱歌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厚实的文化底蕴。2004年我带着自己不灭的理想又一次参加了青歌赛。由于赛前有人反映:刘和刚除了会唱父母的歌,还会唱点别的吗?这些疑问让我选择了改变,我要在青歌赛的舞台上证明我自己,那年我选择了两首风格特点浓郁的《大西北的鼓声》和《梦中的卓玛》,我幸运地进入决赛,由于综合知识比赛的再一次受挫,和金奖失之交臂,我没有气馁更没有抱怨,这么多选手参加青歌赛,我三次比赛获两个银奖,上帝已经很眷顾我了。2006年的青歌赛对我来说难度越来越大,新人辈出,评委是否已经厌倦我的声音,观众是不是已经不再喜欢我这个青歌赛的老面孔,我拿什么样的作品来面对专家和观众,无数问题摆在我这个青歌赛老兵的面前。我一度想放弃,但是,观众纷纷来信的鼓励,老师们支持的声音,母亲的热望,部队战友们的期待,让我不能辜负大家的希望,又一个两年的准备,我付出难以想象的艰辛。由于赛制的改变,决赛要比三天,而且要三首不同的作品,难度再次加大,相信自己,难度是面对所有人的,只要自己坚强,也许这次就是改变命运的时刻,决赛第一天我第一名,第二天是第二名。

  当时有记者问我,两天不同的成绩是不是要给观众留悬念。我的心里翻江倒海,心想:我还敢有心思制造悬念,饶了我吧。第二天的比赛其实是我第一句歌词唱错了。第三天对我来讲真的是破釜沉舟,放弃一切包袱。我想:从年龄到比赛经验、从处理作品到对舞台的掌控,我都应该是最老到的一个,我怕什么?而且《父亲》这首作品从诞生到比赛,我已经唱了4年。2006年是我29年人生中最紧张、最幸福、最幸运的一年,除了拿到金奖还有100.13分的历史纪录入账,当然这是运气所致,不过每每提及还是很得意。

  青歌赛比完了,这只是一个青年歌手大赛的大奖,这个歌唱大奖不等于艺术大家,这只是一个青年歌手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绝佳舞台。时光流逝,时隔七年2013年我从一个青歌赛的选手成为了评委。作为选手我唱好歌、做好人就可以了,可是评委面对的是挖掘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再一次抱着认真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走进青歌赛。第15届青歌赛的成功举办,圆满落幕又给下一届青歌赛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办好青歌赛?有难度!但也要看青歌赛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如何定位?这是一个国家级的专业赛事,不是一档娱乐节目,青歌赛有观赏性但不可失教育性,有娱乐性更不能失方向性。我学声乐21年了,看着不算多但也绝对不少,青歌赛让我在坎坷里成长,让我在坚守中成熟,让我在学习中认知,我感谢青歌赛,我支持青歌赛,我爱青歌赛。因为青歌赛鼓励着我不断向着更高的理想与目标前进。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