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图书馆 可别成摆设
覆盖率连年增长,很多人从来不去
社区图书馆 可别成摆设
图①:成都华兴街社区阅览室铁门紧闭。本报记者 王明峰摄
图②:北京橡树湾社区图书馆内,在举办育儿教育专家付小平《陪孩子上幼儿园》的新书发布会。
资料图片
制图:蔡华伟
2015年,地市和县一级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覆盖率达到“双百”——这是文化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图书馆社会的构建,不能只靠“高大全”的综合图书馆,灵活、便捷的社区图书馆才是大多数。然而,“有想法没办法”的建设之困,“有数量没质量”的服务之忧,让社区图书馆步履维艰,也在很多人心中缺乏存在感。
近日,由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十大阅读示范社区”评选公布获奖名单,而每一个阅读社区的形成往往以社区图书馆为支点。从盘活国民阅读意愿,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区图书馆堪称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编 者
两极
社区图书馆覆盖率达90%,部分却“根本无法坐下来看书”
同一个城市的社区图书馆,命运可能是“冰火两重天”。
22日下午1时30分,成都市春熙路街道华兴街社区阅览室的铁门紧闭,工作人员称下午2时才开放。记者又来到相邻的岳府社区,工作人员称图书馆管理员“下院坝了”。一再坚持下,一位工作人员打开了图书馆:不足10平方米,贴墙放着两排书,多半是历史、养生等。空间逼仄,环境脏乱,根本无法坐下来看书。“图书室主要针对社区成年人,但很少有人来借书。”
下午2时03分,记者再次来到华兴街社区,阅览室铁门依然紧闭。周边居民都表示没去阅览室看过书,更有人直言“阅览室开不开跟我没关系”。
相较之下,成都龙泉驿区西河镇滨西社区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颇为“热闹”:近300平方米的空间里,五六个学生在静静看书。据管理员李佳介绍,活动中心今年才开馆,图书大都由区图书馆配置,目前该图书室存量图书七八千本,每天有10至20个人借阅。
除政府力量之外,不少民办社区图书馆也运营得风生水起,北京海淀区橡树湾社区图书馆就是一家。两三百平方米的图书馆里,藏书1万多册,绝大部分是给孩子选购的。“我不选那些阅读机构推荐的图书,也很少选近期的热销书,我选的几乎都是一两年前读者热评的经典童书和我自己认为的好书。”创办人李岩的主张很鲜明。
与成都一样,北京的社区图书馆也质量不一。记者走访发现,不少社区图书馆狭小且不起眼,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专门的场所。即使开办时间已经不短,不少社区居民仍从未听说过。此外,由于经费的限制,许多社区图书馆设施简陋、人员缺乏、书籍更新十分缓慢。“在家门口就能借到书是社区图书馆的优势,可没有好书,再近也白搭。”
据悉,北京城区社区图书馆的覆盖率已达到90%,成都的比例也不低。但是,“丰满”的覆盖率背后,却是冷热不均的“骨感”现实。在不少地方,社区图书馆是政府工程的“面子”,却非居民生活的“里子”。
短板
全国范围内数量仍匮乏,服务薄弱、宣传乏力导致存在感低
不管是北京,还是成都,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社区图书馆建设不能代表一般水准。“从全国来看,社区图书馆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李岩认为。
在很多中小城市、落后地区,尚难见到社区图书馆的踪影,甚至一座城市也没有一家图书馆。以西藏昌都地区的江达县为例,今年5月,在天津的援建下,该县才有了首家图书馆。
据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刘晓清介绍,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大多数西部图书馆,甚至东部地区的一些图书馆,都存在着购书费少、设施设备落后的状况。连市、县图书馆尚且生存艰难,何谈处于系统末端的社区图书馆建设?
然而数量上的匮乏并非是社区图书馆的唯一短板。在很多社区图书馆渐成气候的地区,从“有”到“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刘晓清用5个关键词概括社区图书馆的症结所在:宣传、制度、人员、意识、多样化。长久以来,社区图书馆自我定位于“皇帝的女儿”,缺乏主动宣传的意识;政府的鼓励与扶持未能形成长期的制度保障,一些社区图书馆也因此无力自我更新和完善;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影响了社区图书馆的正常运行,让其流于“阅览室”的浅层职能;图书馆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居民的阅读意识也需要提升;社区图书馆的业务还相对单一,很多社区图书馆还仅仅停留在书籍借还这一项业务上。
突围
调整开放时间匹配读者,连点成片、丰富产品拓宽供给面
在开办橡树湾社区图书馆前,李岩做了大量的功课。“我走访过不少公立社区图书馆,里面的书大多相当陈旧。很多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也较为缺乏,下班准时关门走人,请问工作日里有多少人能在上班时间去泡图书馆?”
只有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和目标读者的休闲时间得以匹配,社区图书馆才能有服务的空间和机会。怀揣这样的认识,李岩对橡树湾社区图书馆进行了改造:延长了开放时间,从早9时30分到晚10时,方便更多家长下班后、孩子放学后走进图书馆。
这种“时间决定论”也是深圳福田区社区图书馆的运营之道。为了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在每周保证54个小时开放总量的前提下,福田区推行“时间自治”的管理手法。“有的社区老年人多,图书馆早上和下午的开放时间就长;有的社区年轻人集中,下午下班后到晚上的开放时间就增加。”福田区图书馆馆长林蓝说,“除了全市图书在社区通借通还、开放时间因地制宜,社区图书馆还开设‘4点钟学校’,成了孩子放学后做作业、休闲的场所。”
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末端神经,如果仅靠自给自足,显然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从2003年起,在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推动下,一张囊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大网”逐步建立。通过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体系,只需登陆杭州图书馆的系统,就可以借到这个城市任何一个纳入体系的图书馆的书。点击“预约”,需要的书籍就会在3天内到达距离读者最近的社区图书馆。
对于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刘晓清认为,首先要解决“有”的问题。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国家要加强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缩小地区差异,让更多居民有机会接触图书馆。而在社区图书馆数量已经得到保证的地区,则要解决“优”的问题。“政府要形成长期性的政策,社区图书馆自身要加强宣传、增强服务意识。图书馆之间也要资源互通,上级图书馆要加强对社区图书馆的帮助与指导。社区居民也可以参与到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中来。”
此外,图书馆的“产品化”、“细分化”也是刘晓清反复提到的要素。如今的图书馆已不仅是看书看报的地方,更是公共文化空间。从全馆网络覆盖、一站式自助借还书系统,到各类讲座、艺术沙龙甚至是社区居民的读书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已经成为社区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综合王珏、王明峰、吕绍刚、董嘉报道)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