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艺术节:“一桌二椅”的无限创意
魏瑛娟作品《没事》剧照
“对于亚洲不同地区而言,文化的交流可以是各自创作的参照,也是理解社会深层结构的途径。艺术工作者通过思索、叩问和颠覆,重新组合,想象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创作是一种不羁但认真的实验,在拆解和重构的过程中,探索更多元化的表达,同时也能够创造出一个共同体,让交流和跨越在更多的层面上进行。今年在北京这样的文化古都进行我们的实验,实在是难得的机会。虽然天气冷得可怕,但大家的热情丝毫不减。”远道而来的新加坡戏剧人郭庆亮兴奋地说。
日前,由北京蓬蒿剧场主办的“亚洲文化视野——旅程艺术节”展开了为期5天的跨地区文化交流活动。1979年,香港实验戏剧团体“进念·二十面体”的艺术总监荣念曾发起并举办了第一届的“中国旅程”,“一桌二椅”成为该艺术节的创作题目。新加坡、美国、德国及中国港台地区100多位戏剧、舞蹈、影像艺术家在这一中国传统戏曲空间概念的限定下展开大量室内或户外的创作与交流,呈献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极具实验精神的舞台作品。经过33年的发展,“中国旅程”业已拓宽为“旅程艺术节”,此次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的艺术团体相聚北京,不仅延续之前“一桌二椅”的演出,还就“困境与发展——民间文化组织的现在与未来”、“跨越:实验与传统”以及“未来如何进行跨地区网络合作”等话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参加此次旅程艺术节的四个城市同属于华语地区,因为不同的社会背景呈现出多种的文化姿态,展现的作品也是风格迥异,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们在‘一桌二椅’这个共同命题下创作的作品,相信会给观众带去从未体验过的丰富感受。”蓬蒿剧场创办人王翔在艺术节开幕式中谈到。
形式极简 创意无限
在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仅凭一桌二椅,就能够表现出形形色色的环境与场合。旅程艺术节中的作品利用“一桌二椅”的布景配置,透过最简单的形式,剥除繁复的舞台元素,化繁为简,以求回归最原始的戏剧本质。创作者以此探索不同的主题和内容,或者讲述餐桌礼仪,或者探讨人际关系,或者表达更有深度的人生哲思。被誉为“香港实验戏剧教父”的荣念曾提及他最初选择这个命题的初衷——就是想在作品中看到更多的创意。“我们小的时候都充满好奇心,富有创意,年纪越大似乎越容易妥协,什么都不敢尝试。每一个创作者都应该审视这种现象,应该坚持让创意驱动我们不断创新。这一次大家同在‘一桌二椅’、‘每场演出20分钟’的要求下进行创作,看似定了一个规矩,但规矩不代表局限。20分钟其实提供了无数种可能性,也赋予创作者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创作者不必太过担心作品是否会成功,不用在乎观众人数。我希望看到如何处理这20分钟、如何处理桌椅和椅子、又如何调动演员将演绎创意。”
今年的旅程艺术节共带来8台“一桌二椅”舞台实验演出,很多作品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荣念曾导演的两部作品分别由江苏昆曲剧院的著名昆曲艺术家柯军以及年轻一代杨阳、孙晶联袂演出。他的《检讨书》通过演员的喃喃自语——“我对不起全世界,全世界更对不起我;我对不起我自己,我自己更对不起我”——探寻自我检讨的苍白。台北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创办人魏瑛娟带来了她为艺术节全新创作的《没事》,古怪、搞笑的风格令观众开怀。新加坡导演谢燊杰一直着力于呈现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华语剧场作品。此次他以《海》为名,用一张桌子、一个椅子和一个轮椅,讲述男子找寻记忆的故事,并且通过演员简单却有张力的表演深度挖掘人的情感。近年来在北京小剧场舞台上相当活跃的王翀用作品《这个戏》表现一个导演接到以“一桌二椅”为题的演出邀请后的内心挣扎与焦虑不安——思考到底该不该应邀、演出经费谁来出、钱又要花到哪里等问题,为创作和经济所困的导演形象被刻画得鲜活立体。
如此丰富的剧目让观众大呼过瘾。“能够在一个晚上连续欣赏到5部来自不同地区的作品,实在是一件过瘾的事。中国内地和新加坡的作品比较相近,都有对现实的不满和自我压抑;香港、台北的作品则轻松很多,让人十分愉快。每场20分钟的长度,观看不累。丰富的创意令人惊叹,对舞台思维的训练也大有好处。”一位正在学习戏剧导演的观众说。
旅程的不同意义
魏瑛娟早在1998年便受荣念曾邀请首次在“中国旅程”中进行表演,今年是她第四度参与。这一回她不仅呈现自己的作品,还担任联合艺术总监。说起旅程艺术节,魏瑛娟用到“奇特”二字。“这个旅程很奇特,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围绕‘一桌二椅’打转。游戏规则原本是从传统而来,却激荡出不可思议的新奇思维。正因为有了这个不变的规则,让我创作出自己最大胆的作品。我想每一位创作者都需要这种出走的旅程,将过去的一切狠狠抛开,大步向前。这次艺术节中,其他导演作品中表现的弹性与即兴让我松绑,大家的交流也给我倾听的机会。我会把经历和感悟到的东西融进新的作品,并期待下一次旅程。”
同样担任联合艺术总监的郭庆亮也在艺术节上收获了新想法。他说:“关于艺术的探索过程,我有20多年的经验,一直以来最深的感受是‘做剧场应该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这次的旅程又让我明白了一点:仅仅有自我的反思是不够的,不同地区之间互相参照和评议同样重要。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他人的创作,了解到他人的困境,再阐释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又促进了他人的反思。”
在艺术节结束之时,王翔不无感慨:“我们有太多想要了解、想要交流的问题,艺术节不只提供了作品集中展示的机会,还是一个推动跨地区、跨文化的艺术工作者相互启发创作的平台,给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提供更多的经验和信息。这次旅程艺术节策划了一年半的时间,困难重重,有很多人劝我别做了,但我还是坚持要把这个‘旅程’带到中国来。‘旅程’代表一种持续提问、持续自省、锲而不舍又理性思索的精神,同时也建立了一种相互评议与自我评估的机制,为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了既严肃又开放的机会。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还有政策的制定者可以坐在一起,讨论不同地区的文化政策、艺术评论、行政管理、策划组织等重要环节是如何发展并相互影响的,又如何能通过有效的行业机制与规范使表演艺术创作在更好的土壤中孕育创新。”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