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档少了喜剧片,喜剧片少了什么?
即将于2012年贺岁档公映的喜剧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曾几何时,在岁末年初走进影院观看喜剧电影,还是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新年大餐。那时候,贺岁档还是喜剧片的同义词;那时候,冯小刚几乎是内地唯一的商业片导演,而周星驰也被誉为香港的“喜剧之王”;那时候,《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等京味喜剧依靠睿智而豁达的“耍贫嘴”而屡创票房佳绩,《大话西游》《喜剧之王》《唐伯虎点秋香》等港式喜剧则凭借反权威和解构主义的“无厘头”红遍大江南北。
然而在今年的贺岁档,只有一部《人再囧途之泰囧》算得上是较有票房号召力的纯正喜剧片,其余无论是悲悯的《一九四二》、压抑的《王的盛宴》,还是以动作戏为主打的《血滴子》《十二生肖》和《大上海》,几乎都与喜剧沾不上边。原本欢欢喜喜的贺岁档近年来变得愈发沉重,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目前国产喜剧电影创新乏力的现状。近日,在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的“国产电影论坛:喜剧形态电影研讨会”上,来自管理层、创作界和理论界的人士齐聚一堂,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国产喜剧电影未来的发展之途。
——编 者
价值观混杂难出好喜剧
尹 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一部优秀影片的创作者,首先要具备一套完善的价值体系。很多国产喜剧电影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创作者总是在用不同人的眼光观察世界。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喜剧记忆,美国的卓别林、日本的寅次郎、英国的憨豆先生、中国的葛优,他们所塑造的喜剧形象无不保存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我认为今天的国产喜剧创作正处在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期,这是因为,社会转型期往往会造就喜剧的时代——由于急剧的转型而导致的诸多变化,无疑会为喜剧创作提供足够丰富的土壤。优秀的喜剧一般会体现出两种特质,一是批判性,二是自信心,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民众的自信心会进一步提升,这也将为喜剧电影的创作提供大好机会。
喜剧美学其实是一门大学问。在我看来,优秀的喜剧绝不是简单的桥段拼凑,它首先应该是一种世界观的表达。一年来我观看了很多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好,《艺术家》《一次别离》也罢,我发现一部优秀影片的创作者,首先要具备一套完善的价值体系,他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都是系统而完整的。很多国产喜剧电影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创作者总是在用不同人的眼光观察世界——为了主题表达,他需要一种眼光;为了艺术追求,他需要另一种眼光;而为了票房,他还需要第三种眼光。不断变换的视角,最终拼凑出的只会是一个谁也不相信的世界。你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整部影片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很稳定,隐藏在这种稳定背后的,其实是一种善意和诚意,而缺乏善意和诚意的电影是肯定难以获得观众的。
上世纪90年代末,冯小刚的影片受到了很多批判,我是最早为“冯氏喜剧”辩护的人之一,因为我认为他早期的影片具有十分统一的世界观和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从《甲方乙方》到《天下无贼》,通过冯小刚的电影,你能够洞悉到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真实风貌。
但遗憾的是,近期的很多喜剧电影虽然技术水准很高,却丧失了统一的价值观。比如乌尔善的长片处女作《刀见笑》,影片的故事十分紧凑,节奏把控和画面也做得不错,唯独世界观混乱不清。在看完影片后很难弄明白,创作者究竟是站在弱者的角度,还是站在强者的角度?是支持“为富不仁”的世界观,还是支持“为仁不富”的世界观?观影结束后,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创作者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有些喜剧电影看起来很搞笑,但你会觉得它只是一个东拼西凑的“大拼盘”,说白了就是影片不能打动你。事实上,优秀的喜剧电影不仅要具备明确的价值观,还要拥有一个负载着这种价值观的主人公。没有具有真实情感的人物作为载体,喜剧桥段注定难以发挥功效,而一部仅仅将人物当做完成桥段工具的喜剧电影,只会是糟糕透顶的。
喜剧在电影创作中有两种呈现方式,其一是作为喜剧电影的核心要素存在,其二是作为次要元素融于不同类型的影片当中。如今,喜剧已成为一般电影中必不可少的标准配置。比如,几乎所有好莱坞动画片中都会有一个喜剧人物,这个角色所承担的功能绝不仅仅是调节气氛或者活跃人物关系,它往往会在插科打诨的过程中传达出创作者睿智的思考,并使这种思考十分自然地融入影片的叙事之中。这样的喜剧人物既具有叙事风格上功能,也具有叙事结构上的功能,它会为影片带来特殊的变化。还比如《集结号》,它是一部偏悲剧的影片,但片中“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的段落令人印象深刻,它既为影片增加了生活气息,也改变了影片的叙事节奏。再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并不是喜剧,却具备喜剧的元素,像“哥伦布不就是去找印度吗?”这样的冷幽默,使影片变得更加具有亲和力。如何在非喜剧片中运用好喜剧元素,其实是一门大学问。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