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商业片,就要遵从它的“游戏规则”
电影《画皮Ⅱ》剧照
《画皮Ⅱ》的导演乌尔善在学生时代,曾是个锋芒毕露的文艺青年,他目空一切地鄙视所有“烂俗”的好莱坞商业片,言必称塔尔科夫斯基、费里尼和阿伦·雷乃。直到有一天,他发现那些大师的作品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把玩的“奢侈品”,跟普通观众沾不上半毛钱关系,这才恍然醒悟——原来电影是一种工业品,不是用来彰显导演个性的东西。
所以现在的乌尔善极其看重团队的力量,他甚至说自己不再相信个人能力。记者采访乌尔善时,从他口中说出的大多是“标准”、“规则”、“团队创作”、“集体智慧”这样的词语,而绝少提及自己的个人风格,仿佛《画皮Ⅱ》的票房大捷跟他没多大关系似的。在一来一往的对话中,你很快就会被这个40岁的蒙古族汉子说服,并深深地认同他的观点。乌尔善一再强调,自己想拍的是主流商业片,这样的电影必须服从于电影工业的规则。《画皮Ⅱ》直奔6亿的票房,毫无疑问地证明了他判断的准确性。
集体的智慧远大于个人
记者:您认为《画皮Ⅱ》取得票房大捷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
乌尔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投资者、创作者和营销者的思想必须高度统一。《画皮Ⅱ》从出品人杨洪涛、制片人庞洪到艺术总监兼营销总监杨真鉴和我,都希望打造一部主流商业片,所以我们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剧本,而是影片的定位。影片的类型是什么?目标观众是谁?主题是什么?如何跟观众发生共鸣?选择怎样的戏剧表现方式?用了几个月时间解答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才开始着手组建创作团队。
记者:这是好莱坞商业片普遍采用的创作流程吗?
乌尔善:对。美国的大型商业电影,比如《哈利·波特》《阿凡达》,都有一个科学的工作程序,团队中所有人的工作都统一于一条规范的流水线上,把纯粹的个人创作和个人才能的发挥,变成一种系统化的、有配合的集体创作。但在中国,很多导演都不愿按照工作流程去做,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不知道未来的工作方向是什么,这显然不是商业电影导演应有的工作方式。
既然将《画皮Ⅱ》定位为主流商业电影,那么我们就必须要遵从一整套成熟的商业电影制作规则。在拍电影的时候,我从不相信个人能力,我相信的是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眼界必然是局限的,但不同的人在一起,视野就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创作团队是这样分工的:我是导演,更在意电影的主题和电影主题呈现的戏剧性程度;编剧冉平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他有非常成熟的写作技巧和对人性的深刻认识;杨真鉴是艺术总监和营销总监,他在意的是电影的核心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能否在市场上变成营销的主题;监制陈国富更在意整部电影的艺术质量和技术标准——大家用的是一个合力,而不是互相拆解的力量,这对于《画皮Ⅱ》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记者:您是否担心这样的创作方式会抹杀艺术作品的个性?
乌尔善:与艺术个性相比,主流商业电影更需要的是观众的共鸣。有人说电影是一种个人表达,但我认为电影是一种公共艺术。一位艺术家如果想表达自己的艺术个性,弄块布、买点颜料画张画效果可能更好,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多资金来拍电影呢?观众看画展常常是免费的,但进影院看电影基本都要自掏腰包,所以你拍摄的电影一定要对得起观众付出的那些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既然是公共艺术,就需要团队创作,你的艺术才华必须完美地融入到团队中去,才能实现最大化。一部电影的导演也许能够起到船长的作用,但一艘船只靠一个人是开不动的,必须得有人掌舵,有人看风向,也有人测水深。所以说,主流电影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公共娱乐性,在观众跟你的电影产生共鸣的前提下,你才能谈及思想表达和美学诉求。
记者:“唯爱永恒”这个主题就是《画皮Ⅱ》最大的共鸣点吧?
乌尔善:没错。《画皮Ⅱ》创作团队所选择的题材和表达方式都是非常公众性的——探讨爱与死亡的主题、源自中国古典文化的魔幻爱情类型、众多一线明星的加盟,都是很好的共鸣点。《画皮Ⅱ》所表达的不是我所有的观点,而是我认为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观点。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大片并不一定要投资大、明星多、场面大,但必须能产生大共鸣。一部制作很简单、没什么明星,但非常动人的影片,也是人性层面的大片。
“东方新魔幻”应放眼全亚洲
记者:片方将《画皮Ⅱ》定义为“东方新魔幻电影”,这个概念从何而来?
乌尔善:《哈利·波特》和《指环王》等影片出现后,魔幻电影已成为好莱坞最重要的商业电影类型之一。我认为魔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因为我们有着异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具有神话气质和想象力的民族,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中都渗透着极强的魔幻思维,我们很希望能通过电影这种现代艺术将那些古老的传说具象化。
当然,既然是“东方新魔幻电影”,这个“东方”就不仅局限于中国,它意味着一个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我们试图把亚洲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整合为创作魔幻电影的资源,同时凝聚亚洲各国艺术家的创造力,运用最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创作出一部全新形式的魔幻片。以影片中的美术与造型设计为例,我们的灵感不仅来自古代中国,还融合了古代日本、中亚、印度、藏羌、匈奴等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元素,用扎实的知识与天马行空的想象构建了一个魔幻的世界。
记者:正是基于这种放眼全亚洲的创作思路,《画皮Ⅱ》才邀请了日本的艺术家担任影片的概念设计和作曲吧?
乌尔善:的确,影片的概念设计天野喜孝先生和作曲石田胜范先生都是亚洲一流的艺术家。魔幻电影不能全部靠实拍完成,因此比普通电影更需要一位概念设计师来把控视觉效果的创作方向——他要将概念转变成具象的画面、转变成一张张清晰明了的概念图,从而让所有创作人员对电影的最终完成效果有一个清晰的预想。对于《画皮Ⅱ》而言,我们需要一位能够把东方文化的美学元素提炼出来,同时又让观众感觉十分现代的概念艺术家。然而在中国这样的概念艺术家很少,一些从事游戏行业的年轻人的设计偏西化,原创性不强。在剧本创作阶段,我想起了曾为《最终幻想》《吸血鬼猎人D》《阴阳师》等作品担任概念设计师的日本艺术家天野喜孝。早年学习美术的时候,我曾看过他的画册,他的绘画风格飘逸妖娆,充满幻想气质和神秘感,与《画皮Ⅱ》非常契合,所以就力邀他加入我们的创作团队。同时我还邀请了5位国内的画家和美术师参与概念设计工作,他们与天野先生一起为《画皮Ⅱ》绘制了一百多幅概念设计图,给美术部门、摄影部门和特效部门指明了创作的方向。
而曾经担任过《大奥》作曲的石田胜范先生的音乐则达到了超越民族和国界的境界,他的配乐借用了古筝、马头琴等中国传统乐器或华丽或悲伤的情感基调,却超越了纯粹的中国音乐的束缚,真真正正做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
记者:唯美是创作团队对《画皮Ⅱ》影像风格的整体追求吗?
乌尔善:除了唯美,还有朴实。在一部中国古装大片中,“唯美”通常是用以形容画面漂亮、造型华丽、色彩鲜艳的词汇。但我觉得唯美首先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情感纯粹了,色彩就鲜明了;心胸开阔了,构图就舒展了——人性之美是形式之美的依据。人性崇高了,那些光影、色彩、造型、面孔自然也就产生了内在的生命力。因此在《画皮Ⅱ》中,每个人物都是非常纯粹、鲜明的,每个场景都是十分朴素、简约的。
记者:与2008年的《画皮》相比,摄影指导黄岳泰的摄影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乌尔善:我对黄岳泰先生说,不想把《画皮Ⅱ》拍成鬼片,而是要拍成一部严肃的正剧。2008年的《画皮》里有很多倾斜构图和混合色光,我认为那种方式并不适合《画皮Ⅱ》的故事,我希望摄影风格要非常从容,光影要非常细腻,影像要非常唯美。电影里魔幻的气氛应当为剧情服务、为人物服务,渲染得过多就是过犹不及,反而会影响观众对剧情、人物和情感的理解。
记者:与备受赞誉的视听效果相比,《画皮Ⅱ》的剧情遭受了不少批评,甚至有人认为您是广告导演出身,不擅长讲故事,您怎么看待这种质疑?
乌尔善:观众有权利对电影发表意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创作者没有办法也不能强行改变这种标准。但我要说的是,电影的故事不是像单田芳的评书那样靠嘴说出来的,而是用电影语言表达出来的,作为导演的我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影片的故事与影片的视听手段结合得更加完美。说实话,《画皮Ⅱ》中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问题,因此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勇气去影院观看自己的作品。但没关系,我今年才40岁,至少还能拍30年电影,我相信自己以后的影片会更加出色。
相关链接
专家研讨《画皮Ⅱ》
7月9日,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宁夏电影集团、麒麟影业联合主办的电影《画皮Ⅱ》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画皮Ⅱ》的出品人杨洪涛、制片人庞洪、艺术总监兼营销总监杨真鉴、导演乌尔善与傅红星、饶曙光、胡克、路海波、尹鸿、陈旭光等众多专家学者就影片的主题思想、艺术表达、营销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票房已经突破5亿元人民币大关的《画皮Ⅱ》,专家学者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该片是中国电影产业逐渐走向成熟的产物,主创团队对于系列电影品牌的打造值得称道,影片从创意、叙事到视听语言、特效技术都极具突破性,而其票房的持续走高也充分体现了好莱坞式团队创作的优势。同时,专家学者们还针对影片中存在的人物性格区分度不高、血腥场景较多等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