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声长留人间——纪念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强
1950年,陈强在电影《白毛女》中饰演黄世仁获得成功,奠定了他在反派角色表演领域的地位
改革开放时期,陈强转向喜剧表演,并为儿子陈佩斯开辟演艺之路,电影《瞧这一家子》是父子俩第一次合作
电影《鬼子来了》是陈强生前接演的最后一部作品,足见他对年轻一代电影人的关注
“活在电影胶片上,活在表演艺术里”
□ 陈宝光
6月26日21点38分,一代表演大师陈强驾鹤西行。虽然卧病多年,但因没有被广大观众忘却,所以对他辞世的反应并不冷清。
陈强1918年出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救亡戏剧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身革命搞战地宣传;1938年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42年加入共产党。按照当年中组部部长陈云对他们的要求,首先是党员,然后才是艺术家。陈强党龄70年,艺龄74年了。
第一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实至名归
歌剧《白毛女》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革命文艺的杰出代表。陈强是鲁艺文工团《白毛女》剧组的核心创作人员,他塑造的黄世仁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最初由于在抗战时期,地主属团结对象,对黄世仁网开一面。鲁艺的炊事员把菜刀剁到案板上,说:“黄世仁不枪毙,我就通不过!”这些话传到中共中央负责同志的耳中,改变了当初的处理。
人们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故事:一次演《白毛女》,一个新战士忍无可忍,突然朝黄世仁开枪,如果不是旁边的班长眼疾手快抬高枪口,演员就一命呜呼了。后来再给部队演《白毛女》,之前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是检查所有枪膛,确保没有子弹。无独有偶,中国电影代表团带着电影《白毛女》出访奥地利,一位姑娘给台上的陈强献花,台下的一位老年妇女大声提出抗议。
一个演员塑造的反面角色,能让观众恨到这个份儿上,从另一面证明着表演的魅力。我们难以忖度站在台上的陈强当时的内心感触是什么,尴尬?难堪?还是……但即使五味杂陈吧,其中恐怕总有一种成分在,那就是艺术成功的甜蜜。
上世纪60年代初,因《女篮五号》一炮而红的谢晋忙于找下一部戏的剧本。他又一次来到上影厂文学部,又一次询问,又一次失望。当他转身要走时,编辑拿起一个剧本说:“你看看这个,已经准备退了。”谢晋站在那里一气儿读完,举起剧本宣布说:“这个本子我要了!”于是,就有了后来名满天下的《红色娘子军》。上影的明星多得是,可谢晋偏偏从上海戏剧学院宿舍水房薅来正与别人吵架、有着“一双火辣辣的眼睛”的祝希娟,从八一厂借来王心刚,从北影厂借来陈强。
中国的造型艺术,常以南北分派。《红色娘子军》里的南霸天,是中国的南方之南——海南岛的一个地方恶霸,对于一直在北方生活(生在河北,长在山西,工作在陕北、黑龙江、北京)的陈强来说,应当有相当难度。但陈强既演出了南霸天的“霸”,又不着痕迹地带出了这个“南”字。也许,演出后者比演出前者更困难。使人相信南霸天就是一个在海南岛土生土长的人,他的一切特点或多或少可以由这个地域性来解释。在南霸天身上,狡猾与愚蠢,奸诈与颟顸,豪爽与偏狭,凶残与阴险,霸悍与隐忍,蛮横与谦恭,坐井观天与野心勃勃,气势汹汹与色厉内荏……这些对立的元素水乳交融在一起。陈强时常恰到好处地在南霸天的主色彩之外加上一抹对立色彩,在志得意满时凸显他的愚蠢,在貌似豪爽时凸显他的狭隘,在假装善良时凸显他的凶险,在令人憎恶中凸显他的可笑等等。这个形象表明陈强的表演已臻化境,可谓炉火纯青。因而实至名归,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并于1962年获得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64年获得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第三届亚非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
平心而论,黄世仁与南霸天都是恶霸地主,本来就很容易演成为了坏而坏的概念化人物,另一方面他们之间又很容易雷同,成为白菜豆腐、豆腐白菜的一道汤。但是,细细地品味这两个人物,陈强不但赋予了他俩鲜活的生命,而且他们之间绝少有共同之处。虽然都是坏,但坏与坏不同。陈强突出了前者在生活上的荒淫无耻和后者在政治上的狂妄反动。“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反派表演是一个很有成绩的领域,名演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世仁和南霸天这两个角色,奠定了陈强在“十七年”中国电影中“反派之王”的地位。
“二十二大明星”中唯一反派
其实,陈强并不是只演反派,他的戏路很宽。古装、时装,工人、农民,老汉、青年,主角、配角,他演来都得心应手,当行本色,可以说是装龙像龙,装虎像虎。作为新中国电影的元老级人物,新中国电影还处在襁褓期间——黑龙江兴山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时期,陈强就主演了东影的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解放区农民,在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桥》里饰演了有高度政治觉悟的老工人侯占喜。在《魔术师的奇遇》里,他主演了敢于跟恶势力抗争的风度翩翩、正直善良的魔术师陆幻奇。在《三年早知道》里,他主演了整天打小算盘自作聪明,最后碰壁、转变的落后农民赵满囤。据初步统计,陈强参加过40多部故事片的拍摄,塑造了40多个迥异的人物形象。他最后演出的影片是2000年由姜文执导的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鬼子来了》,饰演以刀快、利索著称的刽子手一刀刘。邀请这位82岁老人参演该片,也表达了年轻一代电影人对艺术前辈的敬意。
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转冷,我国影院墙壁上摘下了苏联明星们的照片,周总理指示挂上中国电影明星的照片。为此,文化部专门成立了遴选班子。当二十二大明星的照片挂在影院墙壁上的时候,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多观众第一次是为了看照片而不是看影片来到影院,因为那都是他们热爱、心仪的明星啊!二十二大明星的评选,兼顾了上影、北影、长影、八一四个大厂,考虑了老中青三代,结合了明星的一贯实力和当年走红的影片,最后经过了周总理的斟酌、审定,最后出炉的二十二大明星应当说是比较公允的。细细品味这个名单,可以发现一些特点。老的明星里,大多解放前就是明星,老区来的很少。所有当选者基本属于俊男靓女型,都是男一号或女一号;即使是孔武有力型如崔嵬,也是影片的主角。他们塑造的形象基本上是英雄人物,起码是正面人物,只有极个别是复杂人物(如《林家铺子》的“林老板”谢添)。而像陈强这样基本靠配角、反派取胜的,仅此一人。从中可以想象出陈强艺术道路的艰辛和胜出的不易。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曹操曾艳羡地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与他在文学史上并称三曹。大仲马对小仲马说:“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可见望子成龙之心中外皆然。谈到陈强,就不能不谈到陈佩斯。陈佩斯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一个出色的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电影、小品、话剧三栖的喜剧演员,应当说跟陈强有相当的关系。这里既有遗传的基因,更有教育的成分。能够把儿子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人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陈强对中国文艺的一大贡献。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陈强的表演有两个特点:一是基本演喜剧,一是大多是跟儿子陈佩斯一起演。在电影《瞧这一家子》里,父子俩第一次合作,那部影片开辟了陈佩斯的演艺之路。在影片拍摄期间,一位年轻女演员望着爷儿俩忽然大笑,说:“你们真像哥儿俩!”把老爷子气得够呛:“你你你怎么这么说!”中国人批评不争气的后代有个成语“不肖子孙”,肖者像也。陈佩斯继承了乃父的事业,可谓肖子。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强父子合拍了一系列喜剧片,被称为“二子系列”。“二子”是陈佩斯在片中的名字,笔者甚至怀疑他在家里就被老子叫做“二子”,因为他恰好是第二个儿子。但与其把“二子系列”说成是陈佩斯系列,笔者更愿意说成是老子和儿子这“二子”的系列。
百花奖是196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由中国影协举办的奖项,是《大众电影》的读者用一张张的选票选出来的。陈强与百花奖真是很有缘分,第一届百花奖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奖,2008年的第29届百花奖被授予终身成就奖——给晚年卧病的老人送去了广大观众的温暖。
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陈强活在电影胶片上,活在他表演的艺术里,活在广大观众的心中。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