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人民奋斗征程中的崭新作品
——评电影《安家》
电影《安家》海报
陈乾伦拍过一部云南题材的电影《海鸥老人》,由牛犇主演,这是笔者近几年看过的非常好的一部影片。陈乾伦对云南有特殊感情,如今又拍了一部电影《安家》,笔者看过之后依旧非常感动。扶贫攻坚,党员在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安家》是把文艺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的一部崭新作品。
《安家》是表现新时代云南地区扶贫奔小康的一个证据,这是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创作者依据云南发生的真人真事,凭借艺术修养和对文学的敏感,对人民和那片土地的热爱而创作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表现云南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在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下,基层的同志怎么到村里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内容非常好,具有时代精神和典型意义。
电影《安家》是根据沈洋中篇小说《易地记》改编的,《易地记》曾荣获第十一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和《小说选刊》杂志社合力编选的《易地记——扶贫攻坚优秀中短篇小说选》,便以该作品作为书名并位列头条。小说一经发表,即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好评如潮。笔者觉得,作者如果没有对云南昭通那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是写不出这样的好作品的。
电影中,基层扶贫干部赵卫国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饰演赵卫国的娜仁花也是观众非常熟悉的优秀演员,曾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等多项大奖。这部影片一开始,导演在处理主要人物时,就交待她有病,一入戏主人公就有危机,这是符合戏剧规律的。主人公有了病怎么办,党交给你的任务去不去?她最终还是去了,没有退缩、没有讲条件,义无反顾。这个危机始终带着悬念,到最后儿子和她的矛盾也和解了,和儿子交心的那段戏也非常感人。通过赵卫国,让我们看到云南的党员干部是怎样落实党中央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决定的。
这部影片体现了以赵卫国为代表的基层一线干部为了完成党的初心和使命不怕牺牲的精神,不顾自己有病,到村里一次次攻坚。尽管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故土难离,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理念根深蒂固,但是通过后来投入大量的精力、通过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群众工作,终于疏通了群众思想的堵点。
《安家》的原创小说好,电影也拍得好、接地气。很多处场景,导演在布置那些道具和演员的关系时,处理得非常真实到位。人物关系设计得也非常精妙,赵卫国和她儿子的关系,刚开始有矛盾,通过故事的层层推进,后来和解了。赵卫国一直坚持给离世的丈夫写信、写日记,倾诉她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还有她和村民李有光的关系,和村民、女高中生肖洁的关系,和假老板、假大款祖拱嘴的关系,还有累马寨地处不适合人居住的山体滑坡地带的矛盾,几种关系处理得非常好,构成的戏剧冲突是非常强烈的。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不夸张、不做作、不别扭,生动再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实生活,非常有看头。所以笔者在想,20年后云南若要回顾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壮举,这部影片就是有力的证据,就像长影集团当年拍云南题材电影《五朵金花》,成为当时历史的证据。
更重要的是,电影《安家》真实、艺术地反映了新时代的新风貌,这个高度是不一样的,这部电影就是要塑造赵卫国这样一位怀有初心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干部形象,这是一部崭新的作品。看这部电影,人们就会感到新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赵卫国这样的共产党员人民需要她,正如她所说的:走进人心是很难的,你看我儿子都不听我的话。她讲的是心灵距离。什么最难?“攻心”最难。什么是江山?人民就是江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怎么样“攻心”?导演和作者在“攻心”这个难点的处理上下了大工夫。
电影是“揪心”的艺术,电影艺术就是把观众从客观拽到主观,观众跟着电影走,电影《安家》就能把观众的心“揪”过来,跟着赵卫国走,尤其是她和儿子对话的那场戏,母子情深写得很好。包括李有光妻子离家出走、在搬迁前回来,那场戏也很好。我们要用大时代观、大历史观来看电影《安家》,这部电影虽然是写一个小人物、写一个镇的副镇长兼村里的第一书记,但它反映了云南在扶贫攻坚中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电影也是“攻心”的艺术,好的电影作品要看是不是传达了正能量,是不是有感人的地方,能不能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我们知道岳母只给岳飞一个人刺上“精忠报国”,但岳飞却带起了千军万马。电影《安家》若感动了更多镇长、感动了更多县长、感动了更多市委书记……云南的事业、全国的事业会发展得更好,党员干部会更加心系百姓、心系民心,更好地解决“人心”的问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电影《安家》就是通过赵卫国这样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去赢得民心。
(作者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著名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