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影>电影人

刘江:每一段弯路都是上天给予的馈赠丨专访

时间:2022年05月1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于欣悦
0
  “不敢喜悦,唯有惶恐!不敢懈怠,唯有更加努力!”
  3月28日,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导演刘江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后,他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
  对于从事文艺工作的人而言,这个奖项可谓殿堂级别的最高荣誉,“沉甸甸的”——刘江说。
  初心,是热爱升起的地方
  刘江是拿下金鹰、飞天、白玉兰三大电视奖最佳导演奖项及最佳作品奖项的大满贯导演,但导演这个职业却是他反复摸索试错后才找到的“初心”。
  儿时的刘江曾有过很多个理想,想当一名汽车司机,想当一名记者,也想成为一名作家,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但“‘理想’,有时候会悄悄躲起来”。
  中国文艺网:您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的,是怎样的契机让您从一名演员开始转型做导演的?
  刘江:1988年,我机缘巧合地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发现我的性格完全不适合干演员这个职业,所以毕业的时候怀着“坚决不当演员”这个信念,但我又误打误撞成为了一名歌手,那个时期的我,就像一叶小舟,在漆黑的大海上看不到方向,浮浮沉沉,很迷茫。
  直到有一天看到电视上重播《北京人在纽约》,我被影视艺术的魅力深深感染了!突然觉得,只有通过影视故事和视听的手段,才能说出我心中那一肚子话!当时我就决定,我不写歌了,我要当导演!就这样,在走了很多人生的“弯路”以后,我终于跟年少时的梦想接上了脉,寻回了初心。
  中国文艺网:您执导第一部作品时已经33岁,毕业十年才真正有了初次当导演的机会,但是前两部戏由于各种原因未遂人愿。
  刘江:我走过很多弯路,但是也相信弯路是不会白走的,每一段弯路都是上天给予的馈赠。
  我当时的第一部戏因为政策要求退出黄金档,第二部戏因为题材原因我整整改了五年,但是还好我比较皮实,总想着又不是不干了,总会有下一个,不在乎一朝一夕的得失,很多坎儿就很容易过去了。我在拍《岁月》的时候,自己加进去了一句台词:“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形容不被外界事物所拘束、顺应向前的心态。我总说要有一颗“平常心”,用平常心抵御功利心,就能稳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创作,成功永远都是水到渠成的。没有大量的积累,火候未到,再急也没用。
  好的作品要引领观众 
  而不是迎合观众
  “拍剧一定要拍自己有感觉、有创作冲动、有表达愿望的,要忠于自己内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拍好。同时,创新是创作的原则,艺术没有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国文艺网:近些年,有这样一种创作现象:观众想要什么,创作者就给予什么。您觉得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是否应该迎合市场和观众?
  刘江:作为创作者,我们拥有一定话语权的同时,就要肩负起一定的责任,文艺作品一定不能迎合观众,好的作品要引领观众,而不是迎合观众。如果我是一个迎合市场的人,我就不会拍《媳妇的美好时代》。《媳妇的美好时代》开拍前,是处在被一批家庭苦情戏包围的状态下,因为当时苦情戏是最热门的,收视率高,但我希望用温暖去征服观众,因为我相信,温暖才是观众真正需要并喜爱的东西。
  中国文艺网:创作者都是“喜新厌旧”的?
  刘江:可以这样讲,创新,是创作者保持创作活力的唯一路径,别无它法。回顾我这些年的创作之路,每一次的收获,其实都是离不开创新,离不开“喜新厌旧”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的成功,就是创新的结果,在那之后,大家都希望我继续拍《媳妇的美好时代》第二部,但是我不想重复,我碰到了《黎明之前》这个剧本,觉得特别有表达欲望,当时《潜伏》刚刚播完,《黎明之前》作为同类型题材的剧,在很多人看来,这不是个聪明的选择,“是既不安全也不讨巧的”。但是我很坚定地相信,那将会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谍战剧。
  以“归零”的心态对待创作
  从《媳妇的美好时代》《黎明之前》到《咱们结婚吧》《归去来》,再到《老酒馆》《光荣与梦想》,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浪潮中,刘江导演总能用鲜活镜语,给出自己的理解和作答。
  中国文艺网:您的作品覆盖都市情感、年代传奇、谍战、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作品跨度很大,您是如何游刃有余地跨越不同类型的屏障?
  刘江:创作每部戏我都是一种归零状态,一部戏分为三个创作阶段,剧本、拍摄和后期制作,每一个阶段都要“清零”一次,这样才能催生出更新鲜的创意,才会有更新鲜的状态。
  我多年的工作习惯是每一个工序都亲力亲为,我的每一个镜头都是亲自拍,剪辑也是亲自剪,音乐也是亲自贴,很多人说现在没人这么干了,但是我乐在其中。我没什么别的爱好,拍戏就是我的爱好,是我的生活方式,我把心思全放在创作上,这是我热爱的东西,就不觉得苦。我也并不是为了功利才干这个,这就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
  中国文艺网:您曾把影视创作比喻成“做一道菜”,您认为怎样才能把这道菜做好?
  刘江:文艺作品讲究一个味道,它是一个综合产物,每一个导演都有自己擅长的“菜系”,就像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辣,可能是天分问题。基本功和技巧就像食材,但是能不能把这些食材完美融合,就要看火候,所以说,一个作品最终能否成功拼的还是创作者自身的审美、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很多影视作品也许看上去差不多,区别就在于毫厘之间的分寸。这点分寸就是创作者的审美、情怀、知识积累等各方面的体现。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