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1>文艺两新>两新锐评

从“文艺藏漂”到“文艺两新”

时间:2021年09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徐海洋
0

   近期,西藏文联对西藏“文艺两新”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据不完全统计,西藏现有注册新文艺组织2320余家,注册新文艺群体24860余人。从数量上看,拉萨市和昌都市最多;从艺术门类来看,主要以演艺、摄影、影视、民间文艺为主。做好“文艺两新”工作,事关西藏文艺界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事关西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西藏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西藏文联初步制定了《西藏自治区文联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文联“文艺两新”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西藏文联将成立“文艺两新”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自治区文联领导班子成员与新文艺群体结对子联系制度,构建文艺家协会与新文艺群体沟通联络机制;建立健全“文艺两新”学习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协会组织在西藏“文艺两新”的全覆盖;努力为“文艺两新”搭建培训提升平台、产业引领平台、艺术交流平台、文艺服务平台和文艺创作平台;吸纳优秀新文艺群体成为各文艺家协会会员、理事和协会班子,最大程度调动“文艺两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积极性;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探索西藏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机制;引导“文艺两新”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个案一:西藏雪堆白技工学校

  传承非遗,致力于孵化人才

  西藏雪堆白技工学校校长宋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上世纪90年代跟随江苏第二批援藏团进藏工作。

  “我看到一本《藏族手工宝典》,发现西藏很多手工业非遗项目都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甚至有的面临失传,于是,想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在江苏学到的先进理念,以办学模式传承藏族传统和艺术。”宋明说。

  2010年,宋明创办了西藏雪堆白职业技能培训学校,2020年4月3日该校被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为自治区内首批民办技工学校,并更名为“西藏雪堆白技工学校”。如今,该校也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西藏首家未成年人观护基地,以及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2021年获得人社部颁发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宋明介绍,在经营模式上,雪堆白技工学校充分利用校企结合,实行产、学、研、销、创紧密结合的方式,为毕业学员提供孵化和创业机会,为保护和发扬藏族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宋明说:“十多年来,学校以招收藏族学员为主,秉承产、学、研、创、孵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免费为学员提供学习机会,通过教学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手工艺术。”

  目前,学校开设唐卡绘画、金属锻造、陶瓷艺术、藏式服装设计与制作、雕版印刷、卡垫设计与制作、藏香工艺制作等专业。作为全日制学校,学校师资主要由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组成,课程包括文化理论知识、手工专业技能和国家规定的技工院校规划课程。

  “学校培养出的近千名手工类非遗传承人员从事民族手工艺术工作,其中一部分优秀人员在学校资金和技术的帮助下,孵化创业、开办工作室。早期的学员已成为西藏民族手工业行业的佼佼者,为传承和发展西藏民族手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宋明说。

  个案二:西藏书画艺术培训中心

  书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

  2017年,西藏自治区书画艺术培训中心成立,由西藏文联主管。几年来,中心坚持“正本清源,回归经典,学术兼修,德艺并进”的理念,开展临帖、创作教学,并开展了一系列展览、笔会活动。

  西藏书协理事、西藏书画艺术培训中心副主任寇根鸿研习书法20多年,退休后他装修了自己的书法工作室。2015年,西藏书协选派寇根鸿到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研修班学习。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说,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西部特别是沿边省区书法基础薄弱,书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普及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张海的一席话让寇根鸿备受鼓舞。

  西藏书画艺术培训中心自成立以来,针对在职干部职工开办成人书法夜校,举办西藏首届隶书展,联合那曲市老干局举办重阳节给老干部送书法笔会活动。寇根鸿介绍:“我们策划了西藏书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送书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牧区。从2020年11月16日起,我们先后在那曲市、西藏驻格尔木基地、西藏驻兰州办事处、西藏民族大学、西藏驻郑州干休所及开封干休所开展书法进机关活动,今年又走进自治区联通公司,前不久我们又走进那曲迪色村。这些活动全是我自掏腰包,没有向上级申请一分钱的经费。”

  8月1日,寇根鸿跟随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公益培训志愿服务活动走进那曲,与讲师团的另外两名老师给那曲60余名书法老师开展为期3天的培训。“临别之际,学员献给我们哈达,说他们收获满满,我们又何尝不是!”寇根鸿回想起来还是很激动,他说:“从各地来西藏的朋友看到的是西藏经济发展、城市面貌沧海桑田的变迁,但我们更能感受到的是藏族群众对中华文化日益加深的认识和认同。我在西藏工作20余年,是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我骄傲,我自豪。”

  (作者系西藏自治区文联组联部主任)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