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姜昆

时间:2013年11月19日来源:中国文艺志愿者网作者:

中国文艺志愿者——姜昆 

/代诗圆 

  

姜昆在青海玉树送欢乐

  姜昆是一个一直走在时代前沿的人,他总能抓住一个时代的脉搏。 

  他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担任过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还有中华曲艺学会会长,昆朋网络科技公司董事长。 

  他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职务。 

  今年523日,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1周年之际,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成立,近400位各艺术门类的老中青艺术家出席成立大会。在大会上,选举姜昆为主席。 

  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有西方学者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 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后500 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我国志愿者协会对“志愿者”给出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在香港地区,志愿服务人员普遍被称为“义工”。在台湾地区,志愿者则被称为“志工”。 

  志愿者精神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而姜昆对文艺志愿者的要求是:奉献、表率、成长。 

  在本文,我们只从奉献、互助、进步和成长来讲述中国文艺志愿者——姜昆。 

 

看望残疾儿童

  奉献       

  “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 

  1938年,白求恩大夫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为八路军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帮助创办了军区卫生学校,亲自编写各种教材并讲课。1939年秋,他在抢救伤员时因不幸感染病毒而牺牲。白求恩大夫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也是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 

  姜昆,作为一名文艺志愿者,有人称他“把中国的欢笑洒向全世界,把世界的欢笑引进中国”。 

  这种因缘和心理动因应该追寻到1964年,14岁的姜昆那个时候就“触电”了。 

   完全可以说,姜昆与加拿大有缘。 

  1964年开始拍摄的电影《白求恩大夫》,应该是最早用影像完整描述白求恩在中国的作品。在这部倾情表达中国人民对白求恩的记忆和怀念的影片中,姜昆扮演了一个孩子王。 

   姜昆后来回忆道,拍摄的时间是1964年。当时他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坐着一辆车,他来到了冀中平原。然后就在那边拍了五天。小姜昆当时自己拍了不少镜头,饰演一群小孩子的头头,带着他们唱歌,做了不少革命工作。但电影最终播出时,就只剩下这样一个镜头:村子里边出来一个小八路,一看见白求恩大夫来了,回头叫——白大夫来了,白大夫来了,然后领着所有欢迎队伍出来…… 

      整整五十年后,加拿大人大山又来了。应该说,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奉献精神在潜意识中一直深深影响着姜昆。要不他怎么会冒险收加拿大人大山为徒呢?因为作为祖师爷的侯宝林当初并不赞同收外国人作相声传人的。但这一步棋,显然是走对了。 

      大山,原名路世伟,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他1988年留学北京大学中文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小品中出演一名叫“大山”的中国青年,他出色的表演使他的名字一夜间响遍大江南北,此后他改中文名为“大山”,并拜姜昆为师学习相声。1989年冬,大山正式成为中国第一位外籍相声演员。 

  一开始,中国的观众对大山的角色定位很简单:大山是一个中国话说得非常好的 “洋笑星”。但是大山的事业并不仅限于在舞台上逗乐,他所从事的工作涉足文化、教育、商贸、公益等许多领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20年里,大山逐渐发展成一位全方位的中外友好使者。 

  中国的媒体曾评价大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外国人之一”。2002年大山又应邀被正式列入“加拿大名人录”。2004年大山被评为“北京十大杰出青年”,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外国人。2006年大山又荣获加拿大的最高终身成就奖——加拿大勋章——以表彰他为中加友好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人民日报海外版》曾评价:“大山虽然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他的师父姜昆当然功不可没。 

  在畅销书《笑面人生》中,姜昆写道:“我从接受大山当徒弟那天起,就坚信我的这个洋弟子是会成功的。因为我了解大山,他喜欢中国的相声,不是一时的兴趣,也不是一时的凑热闹,献身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已经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障碍。为了投身于他喜欢的中国的文化事业,他流过汗水,也流过了泪水,这两股水汇在了一起,产生了酸、甜、苦、辣的味道,这股水儿我是没尝过,全让大山一人享受了,他能把这味道说得更清楚。但,我是他的老师,我目睹了他品尝这水儿的一幕又一幕。我讲讲,您听听,也许咂摸咂摸嘴,能用脑子品出味儿呢!” 

  互助     

  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提起姜昆与李文华的相声,大家都会感到,他们既是老少搭档,更是黄金搭档!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共同表演了二十余部相声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深友情,也是非常感动人的。 

  1982年去西安演出,在参观古人类遗址时,被人们团团围住。有位女士请求姜昆、李文华在现场给说一段相声,但下午还有演出,姜昆怕把嗓子说坏了,就推辞道:“欢迎你们去现场看,在这就不演了。”一旁的李文华见大家有些扫兴,就对姜昆说简单来一小段,不碍事的。可姜昆坚决不演,硬拉着李文华挤出了人群。在回去的车上,李文华微笑着对姜昆说:“姜昆啊,等你长大了,一定会为这件事后悔的”。 

  20年后,一天在革命博物馆给大家表演,结束后有位女士走过来对姜昆说:“所有人都围着你鼓掌,但是我很讨厌你。当年在西安,李文华那么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都要给百姓演出,你却不答应,当时我就发誓一辈子不理你。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我不想再记仇了,主动跟你打个招呼吧”。 

  姜昆说,“当时我一下觉得特别懊悔,立刻找到李老师,告诉他:‘我后悔了!’李老师慈祥地看着我,还是微笑,他说:‘行,孩子你终于长大了,知道观众的位置有多高了’。” 

  后来,李文华患上了喉癌,姜昆时刻惦记着这位老搭档的病情,并到处寻医问药。李文华动手术时,姜昆已经是说唱团团长,在李文华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他代替家属在手术单上签字,手术非常成功。从此,姜昆时刻都在惦记着李文华的健康,在许多公开场合,姜昆也常常谈起李文华以及他们之间的真挚感情。 

  进步     

  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 

  姜昆对于社会进步一直非常执着,在北京一次集会上,他表示:“在这里举行北京市的这样一个文明礼仪,跟艺术相结合的这样活动,我觉得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共同为打造一个很好的欣赏文化,我们给大家自己创造一个好的文化环境,让艺术文化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身边,我想这是每个北京人和每个人的愿望,演员愿意跟观众在一起,共同把这个环境打造好,让艺术在我们生活越开越灿烂。”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姜昆发言讲了这样一件事:山东一个县的文化干部找到他,让他为建设家乡乐园出谋划策。“他们县是东方朔的故乡,这里有一个东方朔的主题乐园,其中包括谜语、占卜还有类似这样的民间文化内容。”姜昆对他们直言不讳地谈了自己的看法“曾经有个电视剧把东方朔拍成一个油头滑脑的小人和街井士卒,变成了个弄臣,几乎是丑角的形象。但是文史记载,司马迁说东方朔好戏谑而不为虐,他不是宫廷小丑,他不过是在谏言上、主张正义上采取了讽刺、幽默的方式,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官员。” 

  “当时我说,我们要把文化做大做强,就要扎扎实实补补文化课,了解什么是真实的东方朔。”姜昆说,一个好的、经得起传承的文化作品,是对文化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把一些浅显的、通俗的东西当成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盲目地做大做强,只能导致文化最后走向庸俗化,达不到文化富国、文化化民的目的。 

  成长     

  姜昆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姜珊。40多岁时,他又有了一个儿子,不过是他从福利院领养的孩子。 

  姜昆讲述了领养这位孤儿的过程: 

  “我经常参加社会福利活动并有过不少捐助。稍有余暇,我就去福利院看望那些孩子们。  1994年的一天,我来到了北京市福利院,孩子们都热情地叫我姜叔叔,其中有一个两岁的小男孩,一直尾随在我身后,我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而且还不住嘴地叫我‘爸爸’。一刹那,我被他叫得眼热鼻子酸,情不自禁地把他抱了起来。你说那两岁的孩子该有多乖,竟紧紧地搂着我的脖子,让我领他回家找妈妈。我心中暗想:难道真是缘分?不然,那么多的孩子,为什么偏偏他有这种举动?特别是他还小,不过两岁,别说不懂事儿,连爸爸两个字,还都叫得不那么清楚呢。于是,我决定领养这个不期而遇、素昧平生的孩子。 

  就这样,这个孩子成了我家的一员,我们给他取名:姜何。意思是不知道何处来的。 

  如今,姜何已经长成了大孩子。小时候,我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给他选择了杂技这一行。小姜何在广州军区杂技团接受过严格的训练,又在世界艺术节得过奖。当时我相信,将来的他会成为杂技界的一颗新星。后来,这个孩子说喜欢读书,我按照他的意愿又把他接回北京读书,现在在读高中,都是大小伙子了!” 

  姜昆特别喜欢这个孩子,姜昆的妻子曾为此事与姜昆发生过一些矛盾,她回忆说:“我在国外陪姜珊上大学,回国一看,他的生活中心以这个孩子为主,我绝对不在他视线里。我从国外回来,没见着他,他在外地。他回来后,我想分别很久了,应该好好聊聊,结果他连看我一眼都不看,直接奔孩子去了。我很突然,感觉非常不好。下班他把孩子接过来,一块吃饭。这孩子上去抓那个弄那个,我说孩子,你别那样。结果,啪!他(姜昆)打我一下:你别管他!怎么不许管呢?一下我眼泪出来了,当时真的很痛苦。那时候我女儿大了,已经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姜昆有了这个小孩,我什么都没了,你想我多痛苦。领养孩子没有问题,我就对他的做法想不通。他到哪儿去,跟哪个领导吃饭,老把这孩子带着。在外边跟一个电视台台长吃饭,他也要带着这个孩子。有一天晚上他要跟一个同志吃饭,说要谈什么事。我对他妈说,妈,您告诉姜昆,别带这孩子行不行。老太太就说,姜昆你把孩子放这儿吧!干吗不带他,对他不公平!’姜昆说。把他妈都弄愣了。后来我和他一起谈思想,他说,孩子从小没有父母,生长的环境是畸形的,我要让他转入正常社会环境中,必须过一点,骄养一点,惯一点,矫枉过正,孩子的心理才能正常,否则他总有自己是孤儿,寄人篱下的感觉,不好!说开了,我一下子理解了他,也谅解了他,其实,为作点公益事,他挺煞费苦心的!” 

  后来,有人捕风捉影地编造了什么让小孩出国,什么寻找亲生父母的事情,全是空穴来风,姜昆就告诉姜何和全家,不要接受记者采访,保护孩子正常成长。 

  姜昆夫妇在耗费心血的教养义子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呢? 

  他们得到了自身成长。成长是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的一个深化过程。 

  参加志愿者活动,使得他获得一个深入接触社会实际的机会,这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对他的创作是大有好处的。也强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担任志愿者是有益于自身心“灵健康”,使得自己变得大度和宽容,这才是成熟的标志。 

  在这个抚养和教育养子的过程中,他不仅给孩子圆梦,也给自己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圆梦。 

  了解他的人经常说,在北大荒,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姜昆以多才多艺而闻名远近,但是由于当时左的政治形势的影响,有不少领导说他有才无德,这真是一个历史的笑话。 

  姜昆做了很多种工作,他是著名节目主持人,社会活动家,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等等;拥有很多种职务,董事长,协会主席,理事长等等,但他最基本的工作是说相声,首要的职务是一个相声演员。正如他所说的:“拓宽自己事业的路子,为相声服务。” 

  而这一切,更高意义上,则是当一个服务于社会的文艺志愿者。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