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解海龙

时间:2013年11月26日来源:中国文艺志愿者网作者:湄子

用镜头传播志愿者文化的使者   

——公益摄影师解海龙访谈录   

    摄影家简介:   

 

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在玉树辅导摄影

  解海龙,男,生于1951526日,中共党员。 

  现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理事。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中华慈善总会烛光工程常务理事。 

  导语:约访解海龙以前,我特别到他的私人网站欣赏了他的摄影作品,对于那些希望工程海报里面流传甚广的照片我已不想再赘述,他曾获得的无数奖项已被众多书刊媒体累牍我也不想在此细数。此刻,我只想与读者一起分享一颗看似平凡却激情四溢充满大善的灵魂。 

  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大摄影师,他背着相机遍访祖国各地,用一个文艺志愿者的视野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次憾动人心的画面,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面,解海龙都被誉为摄影界的“获奖专业户”,自1987年起,解海龙开始关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他自筹资金以客观纪实的手法用摄影记录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教育现状。仅1991年,解海龙的足迹就遍布了中国12个省的28个国家级贫困县,爱心关注范围有100多所学校。其摄影作品在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中引起极大反响。1992年,解海龙首次在北京与台北同时举办以“希望工程”为题的摄影展览,在国内外华人聚集地刮起了一股关注中国边远贫困地区孩子教育的公益风潮。解海龙所记录的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画面,令海峡两岸众多参观者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处——为孩子们更好地上学求知提供帮助。 

  随后,他在内地的河北、武汉、广州、珠海、青岛、上海、合肥及台湾的台中、高雄等地举办巡展,每到一地都引起轰动,台湾媒体则以“发挥了最大影响力的当代中国摄影家”为题进行了连续报道。 

  解海龙还先后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地进行巡展并做演讲,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机会向人们讲述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讲述中国人为了使后代获得教育所付出的艰辛和中国儿童对知识的无比渴望。尤其他在安徽金寨县拍摄的被称为《大眼睛》的作品中小女孩那双饱含渴望的大眼睛,唤醒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国家民众的爱心,为此赢得海内外各界人士对希望工程的关注,使得很多贫困的孩子得到及时的善款资助。 

  解海龙用相机推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慈善行动,同时也践行着一个文艺志愿者的传播工作。 

  截至2011年底,希望工程累计募集捐款78.5亿元人民币,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生)逾420万名,建设希望小学17574所,建设希望工程图书室约14950个,配备希望工程快乐体育园地3760套,配备希望工程快乐音乐教室353个,配备希望工程电脑教室132个,配备希望工程快乐电影放映设备287套,建设希望厨房257个,培训农村小学教师64000余名。随着希望工程的开展,国家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免除学杂费、补贴食宿费,尤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这些年,解海龙除了以摄影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同时,不忘将镜头对准社会的弱势群体,不辞辛劳地帮助拍摄对象改善处境,使他们都得到相应的帮助。对于解海龙个人,他一直将自己在各种活动中所得报酬及维权赔偿的大部分款项捐给希望工程及各类公益组织。其中,他把在2006年秋季华晨拍卖中,《大眼睛》所拍得的30.8万元版权费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此善款在西藏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另外,解海龙把在2011年获新华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举办的“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贡献者奖”的8000美金,也全数捐给了希望工程。 

  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几乎跑遍了我国的贫困山区,他所拍摄照片中涉及到失学孩子的,全部复了学;涉及到危房教室的,全都得到了重建。尤其是近年来,他把更多的精力转到了公益志愿者事业上来,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向人们传播爱心,他在全国近百所大学及中小学举办“志愿人生”摄影讲座,使师生们的心灵得到引导与净化,激发了孩子们奋发向上、热爱祖国的热忱。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解海龙是以摄影影响基础教育——这一基本国策的第一人。他用摄影所成就的事业,被人誉为是与美国“人文关怀摄影”的先驱雅各布•里斯、刘易斯·海因以及后来的尤金·史密斯齐名的摄影家,在全国乃至海内外摄影业界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中《希望工程》摄影作品中的《磨盘小学》曾被美国的《时代周刊》刊登;他作为中国摄影家的代表人物被美国著名摄影史学家罗森•布拉姆在她所撰写的《世界摄影史》之中专门论述。 

  下面就让我们拉近与这位公益摄影家的距离,切身去感受这颗充满大爱的文艺志愿者的心灵,分享一个文艺志愿者拍摄路上的各种感人故事。 

  《中国文艺家》:你好,听说你在八十年代大大小小的国内国际奖项拿了六百多个,后来为什么放弃了原来的摄影艺术风格开始转向关注民生的纪实摄影呢? 

  解海龙:1984年,我曾在一年之中的一星期内,连续获得了三个国内摄影一等奖,被同行调侃为“摄影三连冠”,同时也有很多人批评我只是为了获奖而拍摄,拍摄内容流于表面,没有思想的深度缺乏文化性。听到这种评价的时候,我就陷入了反思,这个时候我的老师刘家瑞老先生就给我进行了点拨,他让我去拍摄关注人民生活、关注社会基层的纪实影片。不要总拍那些让人们哈哈一笑而过的“糖水片”。当年他在住院的弥留之际,特意还给我留了一张纸条(遗书)鼓励我进行基层纪实摄影,里面的话到现在我都牢记心底:“摄影要团结奋进,关注民生,摄影让人喜,不如让人思”。一段时间的沉淀以后,1987年,我开始拍摄反映基层民众生活的题材,力求摄影自然、真实、生动、感人。 

  《中国文艺家》:在你走到基层进行拍摄的经历中,你是否也经常被基层的百姓所感动? 

  解海龙:人们现在总提到“幸福指数”这个概念,幸福指数到底是什么?我经常看到我们大都市的这些健全人活得一点都不开心,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很多时候我们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是浮躁的,而那些生活在偏远山区的人们是很纯静平和的,那种纯朴平静的状态感动了我,要不然不会捕捉到那些感人的画面。一次,我在一个山区拍摄结束,当那些被拍摄的孩子们,端出从全村收集来的几十个鸡蛋感谢我的时候,我就受不了了,吃着他们做的饭时我被感动得想落泪。还有一次,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去河北省保定附近的顺平县,我拍摄完一个山村学校刚走到山底,就听见那些被拍摄的孩子们在山顶呼喊我,我以为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可当孩子大汗淋漓地跑下来以后,展开小手,竟然递给我一个已被扔掉废弃的胶卷盒,那一刻我特别感动! 

  《中国文艺家》:《黄冈的微笑》那幅作品的笑容是你众多的艺术作品中笑得特别灿烂的,而且我发现他还是个残疾人,有关他的故事你和大家聊聊吧! 

  解海龙:1987年残运会,我拍摄《雄壮的入场式》时,那些入场的运动员听着音乐却无法走齐,因为都是残疾人,突然,我发现一个膝盖上绑着鞋的年轻人,雄赳赳气昂昂的走进运动场,还摘下帽子向观众席挥手,他那种振奋激昂的状态感染了我,我马上跑过去跪下来近距离拍摄了他的照片。那张照片也获了摄影奖并被很多报纸转载,转眼又过去七年,1994年远南运动会,我又和他不期而遇,我跑过去问他认识我么,他特别激动,眼睛一亮马上就喊出了我的名字。他和我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找我,他叫黄冈,是四川乐山地区的,九岁时打猪草把一只胳膊绞没了,后来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放学路上,扒拉煤的小火车的时候,没把住跌下来被火车押折了双腿,没了胳膊和双腿后他一直很自卑。后来他找到自信的机缘是一次掉入水里,他终于发现了他比别人(包括那些四肢健全的)优秀的地方,因为他游得快极了。后来作为体育代表去参加运动会,他得了奖,政府体委给他按了假腿,2000年以后我再去看望黄冈,发现他有了工作,还有一个很健全的漂亮媳妇,一个很可爱的女儿,她媳妇和我聊起四川泥石流的时候,他还冒险救了四个人,获得了四川“个人见义勇为的荣誉奖”。他对生活表现出的感恩所散发得那种发自心底的笑容以及这种乐观精神让我感慨万千! 

  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我让中央电视台把他请来参与爱心节目录制,他聊到他最难的时候一个记者给他拍了照片,这个照片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他把那张照片从报纸上剪下来放在镜框里,鞭策自己努力奋进。当我从隐藏处拍摄完出来和他见面的时候,他显得异常兴奋,向我要了《大眼睛》那张照片作为留念。他回家把《大眼睛》和《雄壮的入场式》挂在一起激励自己。当看到我们的文艺志愿者工作能给这些残疾人带来这么大的人生转变的时候,我就感到无比喜悦,无悔今生了! 

  《中国文艺家》:作为一名文艺志愿者,你去基层老区进行摄影创作的时候,是否也遇到过让你感到心酸的事情? 

   解海龙:我曾在90年代拍摄的途中遭遇到两次被抢未遂的事情,实施抢劫的竟然是那些辍学在街头闲晃的孩子,现在想起还让我感到特别心酸。一次,发生在甘肃省陇西的火车站的售票处,几个游手好闲的孩子坐在队伍两边的栏杆上抽烟,我刚拿出五十元准备买票,他们马上开始抢夺,钱被抢走一半,我又重新拿出钱买完票,可是当我走到检票入口的时候,那些孩子竟然早等在那,和我嚷着要那剩下的半张五十元,多么可笑,多么可悲啊!留存的那半张五十元就成为了我和大家分享教育重要性的资料。另一次,我在陕西靖边的长途车上,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上车后封了门,领头的拿出根烟放到司机的耳朵上,余下的孩子拿着小手绢变戏法,刚开始我还在感叹这孩子这么小怎么不上学,竟然要学杂耍到车上要钱。突然孩子拿出小匕首说:“咱们这很穷,希望大伙帮帮忙赞助一点钱给我们。”说完就拿着匕首指着乘客挨个地要钱,嘴上还说着“谢谢您献爱心”。我当时很担心我的相机被抢,当孩子走到我面前的时候,我把采访证递给他看,他读了半天竟然连“采访证”三个字都没叫全,有其他乘客告诉他是“采访证”后,他回身问领头的人“采访证”是什么,领头的说:“笨蛋,采访证就是记者,记者就得优惠,下车!”随后他让司机停了车,带着这几个孩子下车扬长而去。这些本该上学的孩子不去读书却干着又偷又抢的事情,多让人痛心难过啊!正是因为这些事,我更坚定了继续我公益事业的决心,咱们不去花钱盖学校,以后就要花钱盖监狱,没文化的人以后也可能要成为法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负面的作用。但是我想帮助他们,却还要和他们斗智斗勇才行,你说这能不让人心酸么? 

  《中国文艺家》:在你践行一个文艺志愿者的工作中,是否因为花了太多的时间而忽略了家庭而感到内疚呢? 

  解海龙:我为希望工程拍片子的那段时期正是孩子小升初的时候,但是我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他,只是每次出门都会留个小条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学校的老师知道我的事情以后还特意送了我家一副对联。上联是:“肥了人家地”,下联是:“荒了自家田”,横批是:“希望工程”。我媳妇也曾抱怨说:“别人家过年热热闹闹,我们家过年冷冷清清”。我大年初一还在火车上一个人躺着睡觉的照片在报纸上发表,很多朋友看了都发来慰问,但是我媳妇看了以后很平淡地说:“我早就习惯了!”其实,至始至终她都是很支持我的工作,每次我从外地拍摄回来,都会和老婆孩子分享拍摄中的趣事,她们很兴奋得在中国地图上画圈标注我去过的地方,后来我们家地图的黄色地带都快被标注满了,蓝色地带没圈上,因为那是海洋去不了! 

  《中国文艺家》:作为一名文艺志愿者,你下到边远基层地区的时候,是否能感受到基层老百姓对文化的渴望? 

  解海龙:对于我们这些造型艺术工作者来说,不像那些歌者、舞者能给老区人民送歌声送舞姿来献爱心,我们从开始给基层老红军家属们照相、送油、送粮转变到帮助很多基层的老百姓们学习摄影。因为现在基层人民也富裕了,很多人也开始拿起相机热衷拍摄,里面也有许多人拍摄的照片还获了奖,但是他们非常渴望从我们这些做得久的摄影师这获得指导,为成功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今年五月二十三号延安文艺会议七十周年之际,文联成立了文艺志愿者协会,这里面包括了从表演,歌唱、舞蹈、绘画、诗歌、摄影等艺术领域的各界人士,大家一起为基层的文化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爱心,我从五月份到现在跑了基层地区很多次。每次去到基层为大家分享摄影知识的时候,我都能深刻感受到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比如,我到陇南地区的时候,十几个县的很多摄影爱好者,晚饭都没吃赶到我讲课的地方,我从晚上九点讲到十二点多,那些人竟然不困不饿,你说这是一种啥劲头? 

  《中国文艺家》:作为一名文艺志愿者,你是否也有过遗憾之事? 

  解海龙:一次,一个患了白血病的女孩托人联系到我,让我去医院给她拍张照片,我去到医院一看,因为化疗,孩子头发都没了,她和我说:叔叔,谢谢你来看我,我可喜欢你拍摄的《大眼睛》了,一看到《大眼睛》,我就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为了答谢我给她拍照片这件事,她现场还给我唱了一段黄梅戏,唱的可好听了!她因为骨髓配型没找到,希望借助这次拍照引起社会的关注帮帮他们,可是照片定稿见报已经是三天后的事情了,当我兴奋地带着报纸赶到医院告诉她好消息的时候,病房里她住过的床已经空荡荡了,我知道她已经去世了,这个时候我感到特别内疚。如果能早点发现她、拍摄她该多好阿,这种遗憾对于我来说发生的越少越好,因为太难受了! 

  《中国文艺家》:有一天,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想怎样书写你的墓志铭? 

  解海龙:这个墓志铭我早就想好了:“好好学习,天天照相”。人的生命虽有长度,摄影艺术却没有止境,人只要活着就要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谦虚心态,好好的积累自己,关注基层的民众民生,拍出真实感人的好作品。 

  《中国文艺家》:你作为一名公益摄影师,为基层人民的文化事业服务这么久,对当今的摄影艺术现状还有哪些期待之处? 

  解海龙:在八十年代初,在很多人还没关注摄影的时候,我开始学习摄影,但那时候摄影器材还是一种奢侈品,我们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摄影教育,很多都是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有关技术层面的东西。我早年当兵书读得少,实践方面我们不缺,但是理论方面的知识却是需要不断补充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我就在思考,我们的摄影还缺什么?在这个物质富裕的时代,全民摄影的时代,为什么我们却拍不出世界级的伟大作品,是因为作品的思想性还是有欠缺的,我们的摄影太注意所谓得风花雪月的“美”而不是人性中自然的“真”,所以很缺乏有意境、有思考深度的作品。当今的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到一个读图的摄影时代,一个好的摄影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好故事,如何让一幅照片给人以思考,让人们从照片里面学会读图,去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这才是我们这些摄影工作者们亟待去解决的。不要让太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变成了哑巴照片,每一个优秀的摄影作品都应该作为一种视觉影像艺术可以引起观者的思考共鸣。摄影不要忽视这种读图的思考,这一点特别重要,我希望以后不再有摄影读图的缺失教育。我更希望多给摄影爱好者们办班,让他们学会读图并去关注拍摄事物深层的东西,不要使摄影艺术只流于表面的虚浮。 

  后记:自上个世界九十年代初,我国的公益事业开始蓬勃发展,从希望工程到今年文联发起的文艺志愿者活动,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一直在里面起着带头作用,在他们为社会边远老区的基层奉献无数爱心的时候,也为蹲守在城市一隅的每个人带来了一束指引之光!公益爱心事业,需要我们全民的关注、全民的参与。当我们被那些撇下满身的光环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志愿者工作的老艺术家们所感动的时候,是否我们也该静静地沉下来反思,每一位文化工作者是否也应该拿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奉献给我们的公益事业,为我国的志愿者工作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摄影作品 

  提起解海龙,肯定要提到他的那一些摄影作品,作品里包含着几代人的期望与无数人的感激,它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贫困地区上不起学的孩子们的命运。只看其作品中的人物,就可知晓,“大眼睛”苏明娟考上了安徽大学,“大鼻涕”胡善辉当了兵,“小光头”张天义上了大学

  个人荣誉 

  1992年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开拓杯》组织工作奖,同年中国希望工程摄影纪实展在北京、台北、香港展出;1994年入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专题节目;1995年个人摄影集《我要上学》获中国图书奖提名奖;1996年获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特殊贡献奖;1997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特别荣誉奖;1998年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并入围中央电视台经济台改革开放20年20人特别节目,同年获全国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称号;1999年获全国十佳广告摄影师称号。

 

 

 


(编辑:单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