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2021年中国摄影:影像聚焦伟大变革 产业建设蓄势待发

时间:2022年01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曦
0

  2021年注定要以特殊的面貌留在中国摄影史上。一方面,这一年摄影艺术的发展得到了重大时间节点、大众参与热情等因素的加持,呈现欣欣向荣的热络景象;另一方面,起起伏伏的疫情又不停冲击打断摄影世界正常的运行节奏,造成了肉眼可见的负面影响。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中国摄影人依然不离不弃,努力推动着摄影艺术不断前行。

  回顾历史,彰显影像独特价值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一个回顾梳理历史的“大日子”。在记录现实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的摄影艺术,又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上展示了自己的魅力。

  7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开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中的2600余幅图片,内容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百年历程。6月8日,中国文联、中国摄协等共同组织的“百年·百姓——中国百姓生活影像大展(1921-2021)”在京开幕。展览一改常见的“宏大叙事”风格,323幅展出作品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入手,多方位展示百年中国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

  此外,在国家博物馆启动的“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集中呈现、生动刻画脱贫历程。在国务院新闻办发表《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的同一天,“雪域新篇——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美术摄影展”在京开幕展现多彩西藏。还有在南京开幕的“初心与复兴——一个时代的影像叙事”,在河南三门峡开幕的“百年风华人民至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摄影展”,在丽水开幕的“1921-2021丽水百年肖像影像展”,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展出的“还看今朝——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主题展,在武汉开幕的“永远的旗帜——红色荆楚百年影像”展览,在沙飞摄影周期间举办的“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百年城像摄影展等,都以各自的视角为建党百年增光添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新华通讯社共同主办的“光影记忆百年风华——《国家相册》大型图片典藏展”于10月8日至17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展出,引发强烈反响。

  抗击疫情同样是2021年摄影界的重大主题。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都出现了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感人影像。中国美术馆于春节前推出的“美在耕耘”新年展,也精选部分摄影作品,展示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在武汉举办的“相约春天”抗疫摄影展展出了2020年中国摄协武汉小分队的作品。在汕头,在丽水摄影节上,都展出了“武汉66天——一次生命的体验和精神的洗礼”摄影展。

  通过这些回顾和纪念性活动,挖掘整理出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也再一次证明,摄影在记录时代展现变化方面,具有何等强大的力量,为摄影事业未来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百花齐放,摄影项目精彩纷呈

  2021年,虽然疫情还在持续,摄影业界的各种节展活动依旧努力维系,全年有大量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活动,为摄影人提供了宝贵的展示空间。

  中国摄协组织的两个品牌活动——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和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双双在2021年组织评选。全国影展投稿作者21565人,作品109947件,共计290710幅。国际影展共收到120个国家和地区17240名摄影人的投稿140701件,共计266797幅,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展示了摄影人参与重大摄影活动的空前热情。

  此外,第六届“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北京国际摄影周、第十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第二届高帆杯“行走中国”全国摄影大展、第三届沙飞摄影周、2021第十六届中国黄山(黟县)乡村摄影大展等各类摄影节展活动层出不穷。

  饱受冲击,应对疫情努力转型

  2021年的摄影生态中,疫情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许多传统摄影项目努力转型线上,而且线上展陈的新技术应用更加突出,展陈效果比起2020年的仓促,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首先线上举办,采用AR实景展示技术,通过全景图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现场感和交互感。第十六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也选择了线上展览的方式,由“线上档案馆”与“虚拟主题展”共同组成,以档案本身做骨架首次系统性地呈现15年来的实践文献。以“生活在别处——重构与距离”为主题的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线下线上同步开幕,2万余幅作品在苍洱之间和互联网平台立体化展现。线上展览采用720度高科技全景摄影技术,携手网上同步云拍卖交易平台,共同打造网络沉浸式云展厅。第二十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采用了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形式,由摄影作品展、图片交易、大展评选3大板块14个单元构成。丽水摄影节也启动摄影节线上活动,将887个展览整体“搬”上互联网,吸引18万人次在“云端”观展,还成功召开3场线上国际会议,推出10多场线上交流互动活动,总阅读量超过3.8亿。已经停办一届的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回归上海展览中心,针对部分不能到场的国际画廊,艺博会也设立了全新的“影映”单元和“On View”线上单元进行展示。以“青春·观看”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采取线下实体展览与线上云展览并行的方式进行,开幕活动、展览导览、青年摄影论坛等相关活动在“摄影函授学院”微信视频号等多个移动端进行直播,近万名观众在线观看并互动。

  各抒己见,学术研讨开阔视野

  毋需讳言,伴随着摄影艺术发展的成熟,无论是创作方法还是传播手段,统一的“标准答案”越来越少,个性化的探索和研究成为新方向。2021年中国摄影学术的观点,充满了多元和不确定性。

  这一年比较值得记载的学术活动中,“当代摄影诸向”论坛和“平行与重构——当代摄影的本土发展研讨会”探讨了当代摄影在中国如何立足和发展的问题。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启动的“观看之道:今日摄影中的历史映像”馆藏对话展,则意在打破“中国早期摄影”与“中国当代摄影”的研究边界,尝试对中国摄影史进行新的叙述方式。“中国影像生态的前景与未来”论坛围绕中国当代美术馆的影像艺术系统建立与收藏、影像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未来研究等基本问题展开,重点关注展览、教育、收藏、奖项等一系列多元化的艺术思维与运作模式,以此进一步探讨和推动影像艺术在中国的无限可能和专业影像艺术机构的存在意义。关于摄影教育方面,以“后媒介时代的摄影教育”为主题的2021丽水摄影教育国际研讨会,涉及到了摄影媒介自律及其与其他媒介交融、后媒介状态下摄影教育的内涵与范式、摄影的专业教育与公众教育等。天津美术学院主办的“新文科背景下当代摄影教育内涵式发展”学术研讨会,展开关于摄影教育、实践的广泛讨论。

  在大众审美层面,2021年也产生了一次社会关注的争论。在上海举办的某品牌主题艺术展上,一位时尚女摄影师展示亚裔女孩形象的作品引发公众质疑。网上许多声音认为该影像以刻意夸张的画面迎合西方审美、丑化国人形象,而一些专业人士却认为审美可以多元。不同意见在网上激烈争议一番,但在单纯的情绪发泄之外,学理上并没有一方说服一方。随着摄影师道歉此事迅速平息,而“艺术表达和社会责任的界限在哪里”,这个问题则需要业界更加深入地思考。

  蓄势待发,产业建设概念先行

  2021年,疫情导致摄影创作的体量大幅度缩水,但摄影行业建设并没有完全停下前进的脚步,反而催生了一些“新概念”。

  NFT(非同质化代币)和“元宇宙”两个概念在2021年下半年成为热点,也在第一时间被引入摄影界。NFT是用于表示数字资产(包括jpg和视频剪辑形式)的唯一加密货币令牌。在知识产权领域,NFT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内容进行版权登记,并识别其专利。2021年下半年,腾讯、字节、小红书、百度等多家互联网公司进军NFT。12月8日,视觉(中国)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影易拍卖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影像艺术数字藏品合作。12月26日,视觉中国旗下视元视觉官方网站及小程序正式上线。新华社也于12月24日通过区块链NFT技术,发行限量藏品。

  “元宇宙”可理解为现实世界的数字孪生态,将最大程度地以数字形式模拟现实。12月26日,视觉中国与中国摄影出版社联合承办了“区块链+”影像产业新趋势研讨会,围绕“元宇宙”、“数字藏品”等革新技术在影像产业的应用与发展展开研讨。

  新概念之外,在著作权这一摄影人长期关注的领域,也有长足的进步。国家版权局于3月19日发布了关于2020年全国著作权登记情况的通报显示,2020年我国著作权登记总体依然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在全部登记的331.6万件“作品”中,摄影作品以151万件的登记数量位居榜首。这既可以视作法治进步的结果,也足以证明摄影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的举足轻重地位。

  虽然2021年摄影行业取得了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未来加以重视。2021年虽然优秀的摄影项目众多,但更多是对既有作品的挖掘整理和二次开发,而2021年并没有产生在社会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摄影界的学术研究成果彼此之间也并没有打通,而且对更为广泛的摄影业界而言,也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理论家不关心创作,创作者不在乎理论”的问题亟待改善。2020年著作权法进行了修改,摄影界一片欢欣鼓舞。但在2021年新法正式实施之后,摄影著作权的保护依然面临挑战。新法将著作权保护期从“作品发表后五十年”延长为“作者终身及去世后五十年”,这对于极个别优秀摄影家是有意义的,但对于普通摄影人而言,通常作品在“第一个五十年”期间已经不具有商业价值,后续延长保护期实际意义也不大。在当下摄影作品市场价值普遍低廉的大环境下,摄影人维权当中“收益小于成本”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编辑:张金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