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行风>行风监督

过度整容的畸形审美可休矣

时间:2021年09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谷中风
0

  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文娱领域综合治理中,抵制畸形审美,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回应人民呼声、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审美观是时代风气的晴雨表,集中反映着人们对什么是美、如何评价美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就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一样,审美观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审美观也呈现出多元多变、注重个性等特征。而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在向往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欣赏更多美好事物的同时,也希望自己变得更美。应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在这个过程中,一股不健康的歪风邪气也在大众审美中滋长蔓延,文娱领域作为时尚的集散地,表现尤为明显。一些演员、流量明星刻意追求夸张、恶俗的妆容,把身体当作制造奇观的手段,以迎合某些猎奇心理,博取关注、套现流量,为此,拿腔作调、矫揉造作、忸怩作态,甚至不惜对自己的身体和容貌反复“下狠手”“动刀子”。有的“网红”因为整容损害了健康、正常的身体,还有的因为吸脂感染丧命。把“人造美”凌驾于“天然美”之上,千人一面的“网红脸”流行一时,这些现象本质上是工业化、模式化的造美流水线对审美空间的侵占和挤压,不但给人造成“审美疲劳”,而且压制人的审美想象力,败坏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审美口味。

  这种病态畸形的审美风气,固然和一些演员、流量明星的个人素质不高、信奉“一夜成名”“靠脸吃饭”密不可分,也和一些网络平台“唯流量是从”、践踏媒体伦理有关。更关键的则是娱乐资本无序无限的肆意扩张,以追奇逐异、捧丑赏怪为能事,把奇装异服、矫揉造作的艺人置于聚光灯下,培植畸形文娱消费,冲破了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底线,而当资本的逐利最大化的本性在审美领域信马由缰,必然造成对审美观念乃至于人性的戕害。

  正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长期沉浸在病态的审美风气之中,就像动画片《葫芦兄弟》里被妖精洗脑的七娃,心性必然受到扭曲。一段时间以来,被“饭圈”俘获的粉丝所表现出的褊狭的审美观念、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屡屡见诸报道,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任由这股歪风邪气扩散蔓延,必将造成刻板、僵化的审美观大行其道,导致审美标准混乱,破坏多元和谐的审美生态,进而损害我们社会的精神品格,削弱国家的精神力量。

  唯扶正最能祛邪。改变病态畸形的审美风气,最根本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在审美领域营造一种正大气象。美在自然,美在真实,是中华民族一贯的美学追求。《诗经》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刻画和赞赏的都是不事雕琢的自然、天真之美。相反,矫揉造作、忸怩作态,历来受到贬斥和批评。东施效颦就因此成为反面教材。梁启超曾批评“以‘多愁多病’为美人模范”,希望“往后文学家描写女性,最要紧先把美人的健康恢复才好”。曹雪芹借《红楼梦》里王熙凤之口说得更直白:“难道必定装蚊子哼哼就是美人了?”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自觉涵养质朴阳光、清新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审美观是在长期的艺术欣赏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在当下的社会,文娱领域、网络空间是培育正向审美风尚最重要的场所。根据最新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10亿大关,短视频用户规模也高达8.88亿。作为互联网技术广泛社会渗透而诞生的文娱新样态,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文艺生活新方式。而这里也是“高质量男性”“最美伪娘”“最美整容脸”等畸形“网红”活跃的地方,是当前病态审美的重灾区。因此,壮大健康向上的审美风尚,必须把网络文娱作为重中之重,运用多种手段,压实主体责任,引导平台坚守社会效益首位的原则,牢固树立正确的流量观、审美观,在内容生产、审核、传播等环节严格把关,让广大网民吃上质优味鲜无公害的“放心菜”“绿色菜”。而最根本的治理之策,还在于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加强和完善文娱领域立法,依法调控与科学引导资本与产业良性互动,在发挥资本推动文娱产业繁荣发展积极作用的同时,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给畸形审美牟利、变现提供空间。

  培育健康的审美风尚,必须一手抓治理,一手抓引导,而引导本身是一种更基础更长远的治理。文艺评论是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利器,肩负着引领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职责,是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面,理应自觉承担起审美治理任务。一方面,针对文娱领域乱象、不良审美风气,文艺评论应观风于青萍之末,敏于识变,勇于发声,敢于亮剑,匡正导向,析事明理;另一方面,更应及时捕捉大众审美领域的新气象正能量,以专业的眼光,加以总结和提炼,使之转化为文艺创作的美学指引、新风正气的强大引擎。近年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扫黑风暴》等得到追捧和赞誉,话剧《茶馆》《雷雨》等经典老戏一票难求,网络文学复归现实主义风格方兴未艾,京剧、昆曲在年轻白领中拥有的戏迷越来越多,以及“老戏骨”奚美娟提到“演员十诫”、陈道明痛斥“塑料演员”、李成儒狠批年轻演员台词不过关等诤言,赢得了众多网民纷纷点赞,这都充分说明绝大多数人的审美水准是“在线”的,大众对“什么是美的”也是有共识的。文艺评论应走出书斋,深入文娱现场,主动设置议题,开展学理研讨,做好美的淘金者,担当文娱导赏人,助推健康审美风气的形成。

(编辑:刘禹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