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特别关注]“好莱虎”更凶猛,中国电影怎么办?

时间:2012年02月22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从今年起,中国引进好莱坞分账大片将由20部增加到34部,美方票房分账比例也将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另据了解,此协议即时生效,并未给中国电影留下足够的“缓冲期”。面对“来势汹汹”的“好莱虎”,中国电影是否做好了准备,又该如何应对?本报专访了尹力、周星、陈宇和陈国伟4位电影业内人士,并集纳众多电影界人士的“微观点”,让他们为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出谋献策。 ——编者 

  【创作者说】

  正视好莱坞的“海外扩张”

  □ 尹力(中国影协副主席、导演)

  从加入WTO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已经把国产电影放到了与好莱坞强大对手正面竞争的平台上。更多的好莱坞电影涌入中国影院的这一天是迟早要到来的。电影全面产业化以来,国产电影的快速发展是跟国家不断出台的保护民族电影的政策、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支持分不开的。然而,我们真的已经能与好莱坞电影相抗衡了吗?尽管从数字上看,近几年国产片的票房收入与进口片相比一直略占上风,但我们不应该忽略双方数量上的差别——以去年为例,20多部公映的进口片就获得了中国电影市场46.39%的票房份额,而500多部国产片仅仅分得了53.61%的票房份额(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没能进入影院)。

  我们怎样才能跟强大的好莱坞电影帝国相抗争?坚定不移地坚持产业路线,遵循即将出台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让中国电影的制作和发行始终能在法治的框架下良性运转,是我们将民族电影发扬光大的最佳途径。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从整体上看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我们的观众能与全球观众同步观看更多的好莱坞大片,一方面国产电影也将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这对国产电影将产生多大程度的冲击?现在还不好说。我想,在国家层面上,还是要制定一些保护措施和激励机制。而在创作层面上,除了继续扩大电影产量之外,国产电影的内容和题材也要不断进行拓展,中国电影人应当在影片中真正展示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作出贴近当下热点、与观众息息相关的现实主义力作,这才是中国电影对抗好莱坞的应行之道。

  此外,好莱坞电影的“海外扩张”也值得我们深思。好莱坞六大公司一年大约拍摄150部电影,每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平均是6000万美元,宣发费用是4000万美元,如此高昂的成本,仅靠北美市场肯定是无法回收的,因此好莱坞电影十分重视海外票房。好莱坞电影在海外上映,一方面能够获得高额的票房收入,一方面也能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输出到世界各个国家,可谓一举两得。中国电影要真正强大起来,一定要尽力“走出去”。如何才能真正“走出去”?我想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不应是技术、宣传、包装问题,而是要回归到艺术本体中去,实打实地制作出一批艺术质量过硬的电影佳作,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让中国电影“走出去”。

  (本报记者李博采访整理)

  【研究者说】

  多鼓励年轻人的创造力

  □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协议的签署对中国电影产业直观的影响肯定是有好处。进来的影片多,同步上映的大片会增加,尤其是协议中3D、IMAX等技术含量高的影片引进数量增加,国内票房会有所增加。去年中国的电影票房超过了130亿元,今年预计可能会达到170亿元。但是,本土电影票房的比重可能会下降。因为就高技术含量的电影来说,中国的水平还远低于国外,例如3D电影。而这一类型的电影是现在观众必须到影院看电影的理由之一,也是受欢迎的电影类型。所以,这部分的电影进口配额增加,会挤占中国国产3D和IMAX电影的份额。过去几年,国产影片票房对进口影片票房都能保持在50%以上,今年面临更多的进口影片抢占市场,票房优势可能会失去。

  从另一方面说,面对这些情况,会促使产业向市场选择的方向发展。市场选择是大众的观影选择。虽然短期会有一个回落,但我想,政府会继续推出扶持国产影片的政策,无论是审查还是奖励政策都会有所推动。我们也要看到,这个协议是与去年WTO对我国的裁决有关的,我们不用害怕,也没有办法阻挡。这几年,国产电影的总量在上升,但艺术和文化的含量并没有增加,观众对国产电影存在不满。进口影片的增加会促使我们的电影在质量方面有一个提升。

  《阿凡达》进来后,我国的3D和IMAX银幕数,尤其是3D的银幕数有了大幅的增加,国内也开始制作3D电影,这对中国的电影产业都是一种促进。中国作为电影大国,要利用外部和内部的因素促使电影更加完善。配额是增加了,但是不代表我们失去了对院线的控制力。无论欧洲、加拿大还是日本、韩国,如果不对本土电影进行一定的保护,那么自己的文化主权就会被毁掉。何况,有不少在中国上映的美国影片,口碑和票房都较差,所以美国进口影片想完全占领中国市场也不可能。

  我反对完全放开的做法。曾有学者认为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但这些都是一厢情愿的说法。台湾电影解除限制,对本土电影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导致台湾电影一度“死亡”。我们与台湾电影市场不一样,我们的市场太大,好莱坞在面对我们这块“肥肉”时,会尽全力去占领我们的市场。我们置之死地还能不能生还真是个问题。当然,这几年的台湾电影在崛起,在香港、大陆都有不错的票房。我们要向台湾电影学习的是要鼓励年轻人多拍现实题材的电影。在适应市场的时候,不能丢弃固有的文化追求。台湾电影骨子里的文化才是获得大家欢迎的根本原因。国产的一些大片和小片或脱离大众,或脱离现实,缺少鼓励个人精心锻造的氛围。从历史的角度说,阵痛是必要的。

  (本报记者吴月玲采访整理)

  【观察者说】

  寻找网络时代电影法则最迫切

  □ 陈宇(北京大学副教授、导演)

  面对“来势汹汹”的好莱坞电影,中国对国产电影的保护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将国产电影作为商品而进行的市场保护,一是将国产电影作为艺术品而进行的文化保护。

  中国引进的好莱坞分账大片从20部增加到34部,从市场角度看,显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对国产电影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电影产量的增加,时下影院里国产片的排片情况十分拥挤,如果每年再多加上14部好莱坞大片,国产片面临的压力将空前的大。这就好比一条只能跑5个人的跑道,现在硬要挤进8个人,肯定会让跑道变得拥挤不堪。竞争可能会催生更多的佳作,也可能会产生一种“马太效应”,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客观地说,美国电影财大气粗、技术水平全球领先,每年增加的14部好莱坞电影肯定会在短期内对国产电影的排片情况和票房收入形成冲击。

  但从电影文化的角度看,更多好莱坞电影涌入中国并不会对国产电影产生剧烈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整个世界的电影文化都处于变局之中。在过去的高概念大片时代,好莱坞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确实跑在了中国前面,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而言,他们并不一定领先我们多少。新媒体时代的电影创作者和制作者必须适应网络化的传播模式,探寻熟悉网络生活的青年观众的艺术趣味,这一探索的过程同时发生在好莱坞和中国。

  《失恋33天》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成功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它们对于创作者而言可能是具有偶然性的,但对于整个时代来说却是必然的——它们就是新媒体时代的电影,代表着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观念在传统电影中的一种折射。并不是说在新媒体时代,所有的电影人都要拍摄最具网络特质的微电影,而是说在这样崭新的时代里,传统电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使自身具有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特征,而这种调整将为整个电影行业带来重大的变革。

  还是以跑道作为例子——原来只能放下5个人的跑道来了8个人,挤得一塌糊涂,但没关系,因为新媒体的时代到来了,现在恰好是重新划分跑道的最佳时机。总而言之一句话,中国电影目前最大的任务不是应对好莱坞大片,而是适应新媒体时代全新的电影格局。 

  (本报记者李博采访整理)

  【经营者说】

  海航活力影业投资(北京)总经理陈国伟——

  有效应对就能利大于弊

  □ 本报记者 高艳鸽

  记者: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您认为这可能对中国电影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陈国伟:这是一个趋势,应该说有利有弊,我个人认为总体上利大于弊,但前提是国内电影人要有应对的措施。就像当年开放引进10部美国大片一样,国产电影也因此经历了新一轮的进步。现在进一步开放了,我们的压力更大了,但如果能把压力转变成动力,国产电影不再只追求年产量这个数字,而是真正提高影片质量,对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是有利的。如果政府和国内电影企业的应对措施不能有新的、有效的突破,国产电影可能面临萎缩。

  记者:在应对措施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陈国伟:第一点,在创作上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国内的电影生产目前还基本是导演制和个人作坊制,没有形成一套工业体系。第二点,国产电影在题材上的挖掘度不够,对很多导演的扶持力度也不够,中国电影导演面临着既要懂艺术又要懂市场的挑战。台湾电影经过美国大片的洗礼,顽强生存下来了,在没有大投资的情况下,出现了很有亮点的中小成本电影,值得大陆电影人关注和学习。

  记者:对影院和影院投资公司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陈国伟:很多影院跟发行商签订的协议都是分账的。现在外方的分账比例提高了,如果发行商的利益是恒定的话,最终一定会反映在影院的分账比例下降,也就意味着影院要收入更多的票房才能赚回原有的利润,所以如果影院的票房不能很好地增长,利润就会大幅下降。影院和影院投资公司就要思考:影院的利润空间在哪里?虽说好影片多了,但影院也多了,竞争更加激烈了,影院必须往多种经营模式的方向走。

  记者:消费者可能会关心票价的问题,院线、影院的“分账损失”,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就是票价会提高?

  陈国伟:并不是说影院的成本增加了,票价就一定卖得高。票价的高低是由市场的竞争格局和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电影院很多,票价还是会下降。现在北京平均电影票价已经降到了三四十元,有没有再持续下降的可能,取决于影院的经营成本、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影院的竞争策略。

  记者:一年如果有34部美国进口大片上映的话,平均每月就约有3部上映,那么未来是不是可能出现国产片为了躲进口片,都挤在“国产电影保护月”里上映?

  陈国伟:归根到底还是电影产品的问题,而且目前的这种竞争处于不对等的状态:进口影片没有制作成本回收的压力,而国产影片基本需要靠票房回收成本,所以国产片躲进口片是自然现象。但国产影片也要有足够的自信,现在一些国产电影市场表现不好,就是因为总在调档期,今天定下来了,明天又变了,导致市场宣传活动也很难做起来。其实电影上映就和新产品上市一样,早点定下档期,就可以做很多宣传推广活动。未来一定会有有实力的公司这样做,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微视点

  @冯小刚|电影导演

  “好莱虎”为国产电影提供创作空间

  放“好莱虎”进入中国市场的好处是:1,“好莱虎”来的越多,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空间就越大。因为把关的尺度是一个标准,他们能拍的内容我们也同享。2,政府必须加力打击盗版,不然“好莱虎”跟你急,这成果我们也分享,这回俺们有“好莱虎”撑腰了。看你们谁还敢!3,对观众是好消息。优胜劣汰,怕什么呢!

  @何平|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要打开自家的门

  美国电影全球化由来已久,不光是将电影推销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在使用和开发全球的电影制作、发行、人才、科技、金融的新资源,表面看美国是最大受益者,其实共赢,过去中国反对好莱坞大公司在中国开店经营,不光是从保护国产影片出发,更多的是防范意识形态的输入。中国要想“走出去”必然要打开自家的门。

  @高群书|电影导演

  长远来说是好事

  中国电影市场对美国开放,毁掉的是那些靠侥幸,靠所谓的明星阵容,靠吃老本,靠黑手操作市场取得某种成功的电影制作者,对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准,对符合电影规律的制作者,只能是幸事。中国电影虽暂有疼痛,长远来说,是好事。

  @王晶|电影导演

  美国也没那么多商业大片

  消息指分账片会增加50%,众人马上大呼小叫,痛哭有之,悲愤有之,好像国产片的2012真的来了。其实美国片能在国内过亿者也就20部左右,试想去年有哪一部商业大片中国内地没上?就是有,不是过不了审就是题材不对口味,你的片要是遇上《Money Ball》(《点球成金》)或者《Help》(《相助》)(编者注:皆为第84届奥斯卡奖提名影片)之流,又有什么好怕?

  @覃宏|星美传媒集团董事长

  坚持本土文化的同时学习好莱坞

  做好准备,静观其变。等正式文件政策出台,星美将继续加紧盖影院(不会影院也全面开放外资吧?)!放弃制片?不会!我始终认为我们应坚持本土文化、本土电影,当然我们也不能闭门造车,好多应向好莱坞学的地方,我们不会永远拍不出世界公认的大片吧。

  @张小北|电影编剧

  促使国产片更加重视电影本身

  扩大好莱坞引进片名额对中国电影创作会是一个好的刺激。粗制滥造的国产电影将遭到残酷淘汰,那些有机会进入市场的国产制作会更加重视电影本身,而不是那些非市场因素的运作。面对世界上最成熟的工业体系,“文化壁垒”是国产电影的最后防线,但它绝非牢不可破。曾经的缓冲时机已被错过,切勿重蹈覆辙。

  @周黎明|影评人

  在竞争中成长

  这些年中国电影在进步,但粗制滥造的作品也很多。从长远来讲竞争不可怕,以前国产片是“温室里的花朵”,受到很多年的保护,现在花朵要放到狂风中,这要促使大家在竞争中成长。电影贸易的争端从来不是“零和游戏”,对美国的好处不一定对中国是坏处,以后中国观众能看到更多好的电影,电影院的收益也能增加。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