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特别关注]《为人民放歌》三书

时间:2012年02月20日来源:作者:

第一次文代会主席团全体成员合影

  片长有限,情感无限。90分钟,一首史诗,梳理了中国文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的光辉历程;呈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的鱼水情;展现了中国各文艺门类在历届领导人的关怀之下茁壮地成长;展望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未来。这就是为迎接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制作的历史文献纪录影片《为人民放歌》。

重温百花齐放
——关于纪录片《为人民放歌》的叙事结构

□ 王一岩(《为人民放歌》总导演)

  2011年5月,我受命制作一部迎接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献礼影片。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我懂得其中的意义和价值,面临任务,我义不容辞,但却很是忐忑。

  我带着问题思考,考察文艺发展外部的时代环境,寻绎文艺自身内部的演进脉络。做了大量的访谈,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斟酌取舍,我自信找到一种结构此片的内在逻辑,找到一种适应此片的言说方式。

  ★ 以时间为经,贯穿文艺的发展

  “七七事变”后仅仅五天,上海话剧和电影界人士便共同创作出话剧《保卫卢沟桥》。1950年,一曲广为流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激励着前线的战士,也激励着国内各行各业踊跃捐款。1978年,以悼念周恩来总理的“四五运动”为背景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演出后犹如一声惊雷冲破了压抑与沉默,引发了全社会极大的反响。1998年夏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了中国南方大片的土地。作家艺术家们出现在了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他们用笔、用镜头真实地展示了灾难面前,国家和民族的凝聚与力量。2008年,汶川地震,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在灾情最严重的地区,都能看到文艺工作者的身影。作家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灾区人民最深切的慰问和最深沉的爱。

  然而,纯然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历史,尽管清晰晓畅,却可能割裂了事物演变的进程,难免单调乏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先后顺序,闪回倒转,就能迂回曲折地表现历史,压缩或延展时间,就能照应纪事本末。世易时移,一门艺术(如杂技)的自身发展,有时草蛇灰线,有时就连缀成锦。这样,历史就变得兴味盎然,摇曳生姿。

  ★ 以门类为纬,展现文艺的繁荣

  1949年,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众多的文艺团体应运而生,影片用字幕揭示:7月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月21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7月22日,中华全国曲艺界改进会筹备会成立;7月23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7月24日,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协会成立;7月25日,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用蒙太奇的手法,我们分别展示了新中国文艺的两个春天——新中国成立伊始,艺术家们调整姿态,用新的色彩描绘、传诵太平盛世: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在走笔作画,舞蹈家戴爱莲在翩翩起舞,戏剧大师梅兰芳在低吟浅唱,而一帧帧的影像,是《大众摄影》杂志的摄影家在记录最鲜活的生活、最直接的表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第二个春天:现代舞蹈《希望》、歌曲《祝酒歌》、影片《庐山恋》……

  不同的时代,我们表现有多少;同一时代,不同的艺术门类,我们展示有详略。总之,注意表现文艺的全面繁荣,不能挂一漏万,但又不是平均着墨,而是有所侧重。像书法、剪纸等,我们点到为止,而像戏剧、电影、杂技等与时代结合紧密,或富有表现张力的艺术类别,我们就重彩浓墨,甚至像一门艺术的专门简史。

  以杂技为例,它是我们在不同时期重点表现的艺术种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杂技只是“把戏”,是天桥卖艺糊口的营生。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走出国门演出的艺术门类正是杂技,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杂技”,这体现出领导人、人民政府对杂技工作者的尊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饥饿、贫困交加中,最需要体力的杂技演员夏菊华苦练三年,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荣誉。进入盛世中国,文艺的交融给杂技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与舞蹈艺术结合创作的“肩上芭蕾”,在2009年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惊鸿一瞥,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

  ★ 以精神为魂,揭示文艺的本质

  正如片名“为人民放歌”所言,在时间与空间之外,还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和脉络,那就是展示为人民的艺术。1979年除夕,一曲《祝酒歌》在中央电视台迎新春文艺晚会上飞扬,很快,这首歌便传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于无声处》一票难求的场景,刘兰芳说评书时人山人海的观众,《离开雷锋的日子》放映时万人空巷的盛况。在摄影机前,他们对人民一往情深,袒露心迹。尚长荣说:永远忘不了的那句话,人民需要艺术;于洋说:艺术更离不开人民;田华说:人民是我们文艺的母亲……

  为人民的艺术,是党对文艺的指导思想。1942年,毛泽东所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艺的纲领性文献。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引导下,艺术家们塑造工农兵形象,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获得了新成就,并在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表了重要的祝词:“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扬帆起航。2006年11月10日,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在北京举行,“大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建设和谐文化”,胡锦涛的讲话表明了时代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者的期待……

  2011年11月22日,第九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献礼影片《为人民放歌》也于当天在电影频道播出。90分钟的影片像一首文艺史诗,梳理了中国文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的进程,展现了中国众多艺术门类在历届领导人的关怀下得到的成长,介绍了新时期文艺取得的伟大成就。


(编辑:孙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