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永”年画绝活濒临失传
“复兴永”木版年画《专诸进鱼》
年画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最早出现于宋代。清末民国年间,鲁西南有一家年画名店“复兴永”, 产品畅销曹(菏泽)濮(濮阳)两州,受到方圆数百里百姓追捧。“复兴永”第二代传人曹瑞赢老人如今已是88岁高龄。他从小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很早就掌握了画样、雕版、印刷等年画制作的全套技术。据曹瑞赢回忆,在他年轻时,“复兴永”生意红火,刚进腊月就得日夜赶工。后来,随着机印年画的大量出现,产量逐渐萎缩。“文革”时木版年画被当做“四旧”予以清除,画样被烧、雕版被毁,“复兴永”无法继续生产。近年来,第三代传人曹红铎以侥幸逃过劫难的几块小型雕版为基础,发掘年画制作工艺,使百年老店得以存续。但遗憾的是,现在曹家已经不大从事年画印制,“复兴永”曾经辉煌的技艺面临失传。
据曹红铎介绍,其祖父曹河晏生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年少时就迷上年画艺术,后赴聊城寿张县候集村拜师学艺,学成后回山东鄄城创办“复兴永”年画作坊,因能博采众长,独立设计雕版而自成一家。“复兴永”年画内容丰富,色彩明快,形象生动,线条粗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印制一张木版年画通常需要六块雕版——一块墨线版,五块套色版。印刷时先将纸张的一侧用木条夹住,把墨线版靠近纸张固定在案子上,刷上墨汁,铺上纸张,用棕刷扫一遍,使墨线印实,晾干后再用五块色板逐一套印上大红、水红、草绿、茄紫、甘黄五种颜色。一般以500张纸为“一手料”,印制过程中注意版片固定情况,一有走动即要敲正雕版。有的墨线雕版在刻制时就按设计留下产地和作坊字号。
“复兴永”年画品种繁多,按表现题材可分四类:一是神像类。其表现内容以三皇五帝、观音、土地、文武财神、灶神、护家奶奶等为主题。这类产品销量最大,民居内有固定的龛位或相应的位置。二是门画类。分驱邪、纳祥两种。前者多秦琼、敬德等勇武造型,贴于大门和正房门;后者多为两位胖娃娃,或手持花篮、脚踩金钱,或怀抱鲤鱼、头顶莲叶,象征太平富贵、吉庆有余,贴在东西配房或新房门上。三是欣赏类。大多是福寿天官、状元及第、麒麟送子、三星高照、岁岁平安等内容。四是实用类。幅面较小(32×15厘米),多以横幅表现年画内容,主要用于裱糊扇面和装订“书本子”之用。
书本子是当地年画作坊在销售淡季推出的品种,是山东菏泽北部特有的一种女红用具,也是鲁西南地区所独有的年画品种。按照风俗,儿子成家立业后分门立户时,做婆婆的会给儿媳妇三件东西:一把剪刀、一本书本子和一个用高粱杆编成的针线簸箩,意思是今后的女红活计都要由儿媳自己独立完成了。在常用的女红工具当中,最有地方特色的就数用木板年画做成的“书本子”。它用十几页粗厚的棉纸装订成册,以老蓝布包皮、黑布条盘系扣。讲究的还会绣上花草图案。因其装订形式和外观都极像线装书,故称 “书本子”“福本子”。其封皮和封底都缝有针包、线袋,书页中间可夹放鞋样、绣花样、丝线等。最初的“书本子”书页是空白的,由农村妇女自己装订使用。后来年画作坊看准了这个潜在的市场,于是制作出专用雕版印刷的“书页”并装订成册出售。年画作坊的介入使书页的内涵顿时生动起来,并且出于销售竞争的需要,每张书页都印制精美,内容也丰富多彩,从戏剧、传说故事、自然风光到花鸟鱼虫,共计50余个品种。
“复兴永”的书本子除印制精美外,内容也较同行丰富,除小说戏曲故事等传统题材外,其作品还随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如反映民国生活的女子洋枪操练。甚至在“文革”中,艺人们难耐技痒,还创作出《沙家浜》、《红灯记》、《白毛女》等样板戏内容的年画书本子。这些年画不仅能美化、装饰生活,还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早年民间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极为贫乏的条件下,它们就如同一部形象、直观的启蒙教科书,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
因工作关系,笔者依年画图案的空白处所钤“红船口·复兴永”等字样,曾多次赴山东省鄄城县红船镇,走访了解这一百年老店的兴衰史,并征集到不少实物资料。如今,这些早期作品和雕版已全部入藏中国鲁锦博物馆。每逢春节前后,曹瑞赢老人总会想到印些年画或准书本子,但最让他担忧的是,怎么才能把眼下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复兴永”的绝活传承下去?
(编辑:韩雪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