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评选活动综述

时间:2014年04月23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吴娜

▲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评选活动颁奖现场。 韩东摄 

   “腹有诗书气自华”。崇尚阅读是中华文化传统,历史上,许多有条件的家庭都以勤勉读书为家训,从家庭藏书、读书内容、读书方法等方面对子弟进行熏陶和训练。“建设书香中国,核心在于建设书香家庭。”在大力推进全民阅读的当下,家庭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百年燕翼惟修德,万里鹏程在读书”——这副对联,写在邢福浩家门上。

  家住海南省文昌市东阁镇美柳村的他,只有初中学历,却把3个子女都培养成了大学生,大儿子现在是一名律师,在海南律师界颇有名气。而邢福浩家藏书千余册的“百合斋”,还有其他文娱设施,无偿向村民开放,惠及乡里,被赞为“海南奇屋,入室有益”。

  像邢福浩这样有故事的“书香之家”,在全国还有很多。2013年3月,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评选启动。历经一年精心评选,2014年4月19日,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996个家庭,被授予“书香之家”称号。

  读书求智,点亮人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一样。

  入选“书香之家”的家庭,有的四世同堂,有的是三口之家,也有二人世界;家庭成员职业各异,有教师,有工人,有农民,有军人。但读书,点亮了他们的人生;书香,为家庭增添了与众不同的华彩。

  李敬福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家住广州。24年前,他的大女儿李玟一出生就不幸患有脑瘫。他和妻子曾经因此对生活满是失望,后来,他们找到一个排解心中郁结的方法——读书。“书中的很多人生道理,让我们获得了面对逆境的力量。”李敬福说,于是他们开始慢慢调整好心态,以满满的爱和积极的行动,去温暖和鼓励孩子。

  读书求智,驱散了这个家庭的阴影和愁云。在父母关爱中长大的李玟,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并从中读出了坚强、学会了乐观。2010年,李玟被选为广州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火炬手,她的意志坚强、刻苦锻炼、尊敬长辈、礼貌待人,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在重庆,年过九旬的曹越华、王德懿夫妇,已携手走过数十春秋。丈夫曹越华,早年是文学大师洪深、曹禺的学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妻子王德懿,曾师从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他们戏说:彼此都还有一个终身的“第三者”——书籍。这两位老人的物质生活虽然简单,却通过读书,获得了充实、富有的精神生活。2007年第1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举办,二老以90岁高龄,带头响应重庆市倡导的“读书月活动”。他们共同的感言是:读书让我们认识了世界,懂得了人生,获得了智慧、力量和精神生活中的最大财富,共同拥有了一个能超越时空、享受永恒知识王国的不老的生命。

  书香之家,带动社会健康风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细胞良性,社会肌体方能健康。

  “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将对家庭美德的培养产生重要作用,并将引导社会个体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对提高公民素质、塑造人文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效应。”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所说,“书香之家”的建设,看似着眼点在一个个小家,关乎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身处的这个大社会。

  在首届入选的996个家庭中,就有这样一批带动群众阅读、影响当地文化风尚、推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书香之家”。

  今年72岁的浙江宁波退休渔民包芝江,半生痴迷于读书、藏书,家中有古籍2.5万余册,其中线装古籍7800卷,时间跨度在600年以上。历经岁月洗礼,许多线装书已成善本、孤本。2010年4月17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包家藏书楼“秋雪庐”建成。同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秋雪庐”对外开放,半年内接待5万多名海内外宾客。在被誉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秋雪庐”已经成为这里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在贵州省开阳县,“紫江读书会”已为很多人所熟知。读书会的创办人张江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虫”。在她的影响下,读书成为这个三口之家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张江英还以带动社会读书学习为己任,于2007年联合县城读书同好创办了“紫江读书会”,成为贵州第一个登记备案的民间读书会。在家人和全体会员的支持、参与下,读书会异常活跃,开展了会员读书交流日、读书成果作品展、经典诗文朗诵会、文化讲座、读书征文等有意义的活动。

  “紫江读书会”不计报酬地默默奉献,带动了越来越多人关注阅读、崇尚阅读,为提高市民素质、增加地方文化氛围、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少数民族家庭,书香传承民族文化 

  作为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在首届“书香之家”评选中,除汉族外,入选家庭涵盖了藏、满、蒙、回、苗、维吾尔、朝鲜、黎、彝等20多个少数民族,数量达150家,占比15%。这些少数民族“书香之家”收藏图书的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影响之广,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这些家庭为各自民族文化继承和传播所作的贡献,不可小觑。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曹纳木家庭,藏书两万多册,其中95%是蒙文,其中有1980年以来的全国蒙古文期刊志、年鉴、大事记和家谱等史志类6000多册,艺术类民歌、民间故事、民俗和饮食类等1.2万多册,还广泛搜集了大量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饮食和民歌、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历史名人手稿等。曹纳木自豪地介绍:“清代、元代等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资料数量多、种类全,不仅旗、市图书馆和档案馆没有,就是自治区图书馆和档案馆也难找全。”

  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书,1994年,曹纳木根据自己家居住的优势,建成鄂尔多斯市第一家个人图书馆,每年接待来看书、借书、找资料的读者超过6000人次,查阅和复印各种资料10万多份。2004年,曹纳木又投资20万元盖起了占地面积14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其中二楼为图书馆,名为“曹纳木书阁”。

  去年9月,毕生收藏、整理、弘扬傣族人民历史文化的傣族老者艾诺在云南西双版纳去世。他在退休后创办的“艾诺书库”,藏书万余册,多为地方文献、傣族贝叶经和傣族文字文献,被称作“一个人的博物馆”。自创办以来,书屋已接待3000余人,成为许多学者、专家研究傣族文化的必到之处,在国内和东南亚都有一定影响力。艾诺倡导人们读书,鼓舞带动人们读书,为傣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斯人已逝,但“艾诺书屋”依然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书香之家”。

  “国运昌盛,书香馥郁。”我们期待,馥郁的书香,浸润越来越多的家庭,弥漫每一个城市,飘满神州大地。


(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