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人人都是摄影家”,摄影如何打破“九宫格”

时间:2014年01月06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

  去年一年间,80多位摄影艺术家分批次进入宁夏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的上圈组,和当地村民一起进行了一次影像实验:给村民们分发相机,让他们自己拍自己的生活。这次影像实验后来被誉为是一次对摄影“重新归零”的认识,后来又被持续发酵——先有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和艺术家再次进入上圈组,多次参与影像实验的王征、臧策等摄影家最近又走进了天津双街村。在此过程中,艺术家们提及最多的就是“摄影本体”。

  在“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时代,“摄影的本体语言是什么”成为业界急于探索的课题。在纠结于摄影题材、摄影分类以及对“非介入”的强调若干年后,面对人手一部相机或高像素配置手机的非专业摄影潮流,摄影家们陡然发现,他们未必是离生活最近的人。在不久前于大连召开的“影像回归本体”学术主题研讨会上,摄影界专家直言要打破摄影中的各种条条框框;而臧策更提出向摄影中的“九宫格”宣战。

  何为摄影的“九宫格”?稍具摄影知识的人都知道,它和所谓的“黄金比”构图异曲同工,是一种把拍摄对象放在特定分割镜框中以供审美定位和选择的构图规范。因为“九宫格”,因为“黄金比”,因为对摄影题材、摄影分类的自我束缚,专业的摄影家反而可能正在失去表现生活的优势,条条框框正在成为一种摄影不能承受之重。如何打破这些条条框框,需要通过实验回到生活,在影像的原点寻找艺术的支点。

  上圈组影像实验成果在京展出后,策展人陈小波透露,这是摄影人共同完成的关于影像回归本心、本性、本体的实验。所有参与者都是自由记录,无任何前提性规定。艺术家的视角在与村民呈现的影像交集后,获得了极大灵感,发生了重大变化。

  每一次走进实验的村民当中,王征都很感动。这种感动不仅源于村民拍照带来让人惊喜的影像,更在于影像之外的生活情境。他们为什么拍?为什么会那样拍?在思考这些问题时,王征触动最大的是那些影像都呈现了村民以为应该记录的东西,那是他们的生活。臧策则把这种影像传达比喻为一种重新编码,即把各种条条框框揉碎了,回到一种原初状态,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张力。在他看来,这无疑比预设规范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种实验、打破和探索,多少有点被问题倒逼的意味。规则和概念永远都是范畴内的,当全民摄影把摄影的表现可能无限扩大,规则和概念便成了碍手碍脚的“镣铐”。如果说上圈组影像实验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实验是一次镜头的行走,某种程度上讲,它同时也是一次摄影观念的解放。

  摄影家们的实验还在继续。据透露,继上圈组、双街村之后,新的实验还将在山东某渔村进行。“人人都是摄影家”的全民摄影氛围,使摄影艺术不知不觉地从“九宫格”时代走向“编码”时代。对此业界有评价认为,摄影更加接地气了。而臧策自己则认为,摄影语言的确因之变得更加纯粹,影像成为与文字相似的创作符号,有了更加自由的表现空间。不过它是否可能成为一种专业摄影家融入全民摄影的模式,尚需时间的验证。(记者 郑荣健)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