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戏剧界姹紫嫣红 源于育“花”有道
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30年来,天津戏剧界先后有32朵“梅花”竞相绽放,其中4人“梅开二度”——
姹紫嫣红源于育“花”有道
杨乃彭、曾昭娟、王平、陈春、赵靖、马路、齐丽华、杨丽萍、吕洋等老中青三代“梅花”齐绽放,京评梆话等各剧种共聚会。8月16日晚,由天津市文联、天津市文广局主办,天津市剧协承办的“梅花绽放——天津市荣获梅花奖演员专场慰问演出”现场,天津市20多位“梅花奖”得主为全市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奉上了一台剧种丰富、阵容强大、名段荟萃的精彩演出。本着“压缩规模、节俭办晚会”精神举办的此次专场慰问演出是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的公益性演出,是本市戏剧工作者用自己的艺术成果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
“在浮躁成为时代的流行病,在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成为剧坛过眼烟云的时代里,‘梅花奖’的存在和发展难能可贵,对推动新时期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天津市剧协主席高长德说,从文艺规模来看,天津只有十多个表演艺术团体,而占据半壁江山的交响乐团、杂技团、曲艺团还没有角逐“梅花奖”的资格,但是“京评梆话”为数不多的几个剧种和院团先后有32朵“梅花”竞相绽放,其中4人“梅开二度”,还有一批“花蕾”蓄势待发,令人欣慰。
朵朵“梅花”姹紫嫣红的背后得益于天津市的育“花”有道。30多年来,天津市剧协始终把“梅花奖”申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使其成为紧密联系戏剧院团、戏剧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剧协的工作因此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回眸天津30年来‘梅花奖’的申报之路,是天津培养表演艺术人才成果的体现,也是爱花、栽花、育花、选花、护花的全过程。”高长德说,培养优秀表演艺术人才,首先要在认识上有明确的定位,要有‘爱花之心’。”高长德告诉记者,过去感觉天津留不住人才,为此,新时期以来天津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从上世纪80年代,天津市政府就把发现培养人才放在发展战略的首位,把培养演艺人才作为发展文艺事业的根本。
第十五届“梅花奖”得主、话剧演员张金元说:“在天津这片戏剧艺术氛围浓郁的沃土里,任何一个‘梅花奖’都不单单是一朵‘梅花’的精彩绽放,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是个集体奖,特别是话剧表演,更是集体创作,需要一台的好演员来帮衬。”30多年来,从办培训班和青少年基本功汇报演出到“文艺新人月”活动,从天津青年京剧团的“百日集训”到普遍建立青年团队实现整体接班,从加强艺术学校的建设到从娃娃抓起的“一条龙”人才培养机制,“百家工程”、评选文艺新星和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经过多年的艰苦经营,天津的表演人才迅速成长起来,不仅尖子人才脱颖而出,而且重视配套,共同成长,很多剧团实现了整体接班,有些剧种的人才甚至形成了梯次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
“二度梅”得主、京剧演员王平说:“天津有众多懂行的老领导、杰出的艺术家,还有对演员要求严格、热情似火的观众群,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中提高了演员对艺术的严格追求和自身实力的提升。”同是“二度梅”得主的曾昭娟在“梅花奖”20周年庆祝大会期间不慎摔伤,医生当时就宣布她艺术生命终止,但凭着对评剧艺术的痴情和坚韧,她反而从中获得了更深一层的人生体验,自此一遍遍挑战自己,从一个圆场、一段水袖重新练起,竟然神奇地重新站立于舞台并再次斩获“梅花奖”。“如果没有对舞台的挚爱,敬畏,坚守,追求,磨炼,就展示不出‘梅花’最美的姿态。‘梅花奖’是演员的一个标杆,它不仅是对演员表演艺术的评价,同时也是演员今后艺术人生的一个新标杆。”曾昭娟说。
“我们从来不把申报活动看成是一项单纯的赛事,总是力求把申报过程变成演员在艺术上总结、提高、升华的过程。”天津市剧协秘书长李鹏说,多年来,天津戏剧界坚持多措并举,组织专家对演员获奖以后发展道路的跟踪服务等等,这些工作都使得天津戏剧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在“梅花奖”而立之年结出累累硕果。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