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哈尼梯田的农耕文明
6月22日,柬埔寨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消息: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哈尼梯田是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区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各族山民在千百年勤奋劳作中开创的一套梯田文明系统,它是中国山区稻田农耕的最高典范。哈尼梯田也是哈尼族先民适应山地生活所创造并仍一直在发挥作用的活形态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精耕细作农业的独特缩影。
梯田的自然环境决定了精细的手工劳动和人畜共耕是梯田种植的主要选择,现代的机械化农作并不适用。今天留守乡村的中老年哈尼人,会不会成为掌握古老农耕技能的最后一代原住民?用什么方法可以留住那些自小在哀牢山区长大的各民族青年,或让闯荡异乡的哈尼子孙回到家园,传承祖先的耕作,传承前辈的生活和文化?这才是梯田遗产传承的关键。
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和梯田的管理者,不能把目光仅聚焦于短期的旅游井喷效应和旅游开发项目。其责任首先在于,如何守住哈尼人青山绿水的家园,如何传承这举世稀缺的稻耕文明范例。眼下最迫切的任务是,政府通过多种政策留住哈尼的种田人,让他们自愿耕种,让留下来的原住民生活得更好。
利用申遗成功的契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梯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成为哈尼梯田在“后申遗时代”的课题。一定要避免出现家家户户开商铺、办旅馆、经营餐馆酒吧的“丽江模式”。哈尼人可以寻找合乎自然的开发模式,除了让游客观赏梯田风光、领略哈尼民族风情外,更应立足农耕文化,维护农耕环境,完善农耕经济,增加梯田产品的附加值,并找寻梯田农业外的价值。
只要让传统农业品的价格远高于现代农业产品的价格,哈尼梯田就可以留住农民,留住传统技术,留住梯田文化体系赖以世代传承的主体,即红河稻作文明的主人——哈尼原住民。这才是哈尼梯田申遗成功的意义所在。
(原文刊于6月24日《东方早报》,有删节。原题为《哈尼梯田的“后申遗时代”课题》)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