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艺术大餐成市民“家常饭”
沈阳“双百万”工程实施3年,文化惠民860万人次
艺术大餐成市民“家常饭”
日前,沈阳沈河区宝石社区居民刘颖如约来到社区琴房,按照老师点拨的发音技巧唱起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邻居们不禁鼓起掌来。
“以前就知道扯嗓子喊。现在会用劲了,会调气息了。艺术培训工程太好了。一有时间我就来这里,不再打麻将了。”刘颖说。
高雅艺术,曲高和寡;普通市民想学习,却苦于“天价培训”,没有平台。从2010年4月起,沈阳市实施了“双百万”工程:“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整合全市文化艺术资源,面向市民、开展门类多样的艺术培训、惠民演出、艺术作品展览等。3年来,沈阳市艺术惠民走向常态化,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走进艺术殿堂,接受免费艺术培训和观看公益文艺演出的群众达860万人次。
“面向大众的专业艺术培训和覆盖城乡的艺术服务,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让高雅艺术贴近地气、走近大众。”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凤波说。
专业老师进社区,百姓免费学艺术
铁西区清乐社区,“我再给大家演示一遍南瓜瓣的画法。大家注意看。”讲台上,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大三学生李静正在上课;台下,30多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手执毛笔,在旧报纸上一丝不苟地临摹。
“社会上的国画培训太贵了。一小时至少200元。别说我舍不得。小孙子去上课,都有些舍不得。”听完课的苗柏钧大爷说,“这下好了,开展培训工程后,鲁迅美院把咱小区当了基地,每周都来。”
一年多来,23岁的李静每周来一次清乐社区,给“学生们”讲上两小时,风雨无阻。“别看叔叔阿姨年龄大,学习热情却很高,课堂氛围特别好,这对我也是一种提升。”
与李静一起每周跑一趟社区的还有她的39名同学。实施艺术培训工程后,鲁迅美院组建了由国画、书法、摄影、摄像等40名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的社区指导员队伍,深入社区进行艺术指导培训。
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明介绍:和以往主要由群众文化单位开展群众文化辅导的做法不同,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的新意,就是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高等艺术院校作用。除鲁迅美术学院外,沈阳音乐学院、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广播电视大学等7所高校,都已参与到艺术惠民之中。
沈阳师范大学动员具有艺术专业特长的教学单位全面参与艺术培训工作, 203名一线教师开设了戏曲、舞蹈、音乐、播音主持、书法、摄影、绘画、雕刻、服装设计等60多个培训科目,在校内直接培训市民40万人次。还在校外选择了99个社区作为培训基地,免费培训市民。
才两年时间,很多“没基础”的学员,通过培训,变得能歌善舞。“有一些参与惠民培训的学生,现在已经具备到培训基地传授高雅艺术知识的能力。”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夏敏说。
大腕纷纷登舞台,百姓周周看大戏
沈河区福陵社区,社区小广场上,腰鼓队、太极拳队、合唱团都在大显神通。福陵社区是一个以清福陵守陵人后裔为特点的社区。6000多人的社区,仅经常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的社区文体队队员就达千人。
“以前,我们这里才200人。2010年,区里为我们选派了艺术指导员,对居民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很快发展起来了。”社区负责人说,“现在我们组建了民族合唱团、满族格格舞蹈队、腰鼓队、太极拳队等六支队伍。”
为方便百姓就近学习艺术,沈阳艺术惠民工程在全市1633个社区和村屯设立了“艺术培训服务站”,选派艺术指导员进行辅导,并为社区文化活动室配置文艺器材。
截至目前,已为250个社区配置了250套电子钢琴、音响设备和教学软件;为200个行政村配备了200套电子琴、二胡、唢呐,200套音响、教学软件和150个图书阅览室。
有了老师和器材,硬件、软件、人才都不缺乏,居民文化活动有了方向、有了劲头,很快呈现如火如荼态势。
据悉,沈阳市登记注册的合唱团已达1006支,在第十三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和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上,接连荣获金奖。特别是由群众演员担纲演出的大型情景诗画剧《我们走在大路上》,以较高艺术水准,讴歌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生动实践。
群众艺术水准提高,文化需求在增长。沈阳市推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市属专业艺术院团把丰富城乡百姓文化生活、艺术惠民作为基本任务。
沈阳演艺集团把市文化宫作为固定演出场所,每周演四场。“梅花奖”得主冯玉萍、李静文、常东、周丹等大腕一个不落,悉数登场,百姓免费领票观看。先后演出京剧、歌舞、曲艺、话剧400多场,受益观众40多万人次。“周周演出、免费看戏”成为沈阳艺术惠民工程的亮丽风景。
(编辑:伟伟)
· | 沈阳一舞蹈队秧歌队争地盘 |
· | 沈阳:艺术惠民“双百万”盘活基层文化 |
· | 沈阳启动10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
· | 沈阳小学将普及书法课每校至少一间专用教室 |
· | 北京电台春晚小沈阳跳起飞天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