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传统舞蹈的精髓在于脚部动作的有力和手部动作的柔美,能有这么多市民学习锡伯族舞蹈,是我们夫妇最开心的一件事。”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文化馆舞蹈排练场,来自新疆伊犁的国家二级编导、被称为“锡伯族文化传承使者”的阿吉肖昌和妻子伊文兰告诉记者。他们组建的“沈北新区锡伯族艺术团”开展培训活动,成为沈北新区实施艺术惠民“双百万”培训工程很有民族特色的培训班。
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2010年4月起,沈阳市实施了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近3年,沈阳各大文艺院团成为实施这一工程的主力军。沈阳京剧院、评剧院、歌舞团、曲艺团、话剧团等在沈阳各大剧场共演出1350场,老百姓免费享受到了文化大餐。如今,“沈城周周有演出,百姓周周免费有戏看”已成为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的一道亮丽风景。
当记者来到康平县文化馆,一曲东北小调吸引了记者——一支由20多名平均年龄63岁的学员组成的“卧龙湖之声”民乐队正在演奏,曲调欢快,很有专业水准。“我从小就喜欢二胡,那时日子穷哪敢想这些,有了艺术惠民工程,专业老师来手把手地教。现在拉起二胡来,大家都说我也像老师了。”71岁的王大爷高兴地说。
据了解,康平县文化惠民艺术共享工程成效明显,品牌活动影响广泛,活动开展注重文化惠民与地域文化结合。2010年,康平县选定一批原创歌曲创作项目,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创作队伍,一首首歌颂家乡的歌曲相继问世。3年来,康平县相继组织10余次大型文艺专业技能培训班,坚持开展常态化的艺术培训,开展大型培训活动1000余次,现在康平县拥有32支群众文艺合唱团,群众观看演出受益率达80%以上。每年六七月,康平县还举行艺术惠民活动月,组织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大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法库县的文化惠民活动,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活动丰富、接地气。常年活跃在法库县金沙河广场的“幸福花园红梅表演团”十分抢眼,他们身着统一制作的“红军服”,每天坚持在这里表演舞蹈。在广场的另一侧,毛伯秋老人正用海绵和矿泉水瓶自制的大毛笔,书写“中国梦、美丽法库”的“大地书法”,遒劲有力的笔法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在法库县丁家房村70岁的靳国华老人张罗下,丁家房村的农家大院成了村民都喜欢去的地方,大家在这里扭秧歌、吹拉弹唱……靳国华告诉记者,自己很愿意为丰富大伙儿的文化生活服务,特别是在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帮助下,县里给购买了锣鼓、唢呐等乐器,还送来了书架和1000多本书。据介绍,几年来,法库县还投资建立了功能齐全的文化馆群众活动中心,注重打造文化品牌,相继成立了铜管乐队、民族乐队、阳光戏社、红旗合唱团和夕阳红合唱团等12个馆办文艺团队,这些文艺团队经常深入乡村为群众演出。
“截至2013年4月,沈阳7所高校,市直26个专业院团、群文单位、文艺家协会和文化企事业单位,14个区县(市)等的宣传文化部门,以及11个社会团体积极参与这项工程,直接接受免费艺术培训和观看公益演出的群众达860万人次。”沈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明说,通过整合各类文化艺术资源,组织面向大众、覆盖城乡、门类多样的免费艺术培训、惠民演出、公益电影放映、艺术作品展览以及相关群众文化活动,群众得以更加便捷地享受到优质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