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应以技术为突破口
古籍数字化应以技术为突破口
──兼与程毅中先生商榷
程毅中先生《古籍数字化须以古籍整理为基础》(刊于《光明日报》4月30日),以国学公司的电子产品《中国历代笔记》为例,对古籍数字化的基础进行了探讨,发表了看法,也对我们提出了批评。先生能够专门探讨我们的产品,我感到很高兴,也非常感谢。
我与程先生相识已久。多年以来,先生一直对我们的古籍数字化给予大力支持和热情指导。古籍整理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古籍数据库产品也很难一步到位。对于程先生文中所列的问题,我想在此逐一说明。
壹 关于版本问题。《中国历代笔记》数据库均有所本,在单机版的《国学宝典》中,不但有版本信息,还有书目解题。
贰 关于序跋问题。按我们的体例,原作者的序跋,一般予以保留;后人所写序跋,因其非本书的正文内容,原则上不予收录。
叁 关于书目和版本的选择问题。为满足学术需要,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多位教授担纲分卷主编。然而,由于此项工程规模宏大,挂一漏万,在所难免。这也正是我们需要与学术界共同完成的。
肆 关于作者的名字问题。由于古籍中书名、人名盘根错节,情况复杂,古书作者署名混乱,编者未能详加考证。但凡遇学者或用户指出,我们都将及时更正。《葆光录》正文误成《稽神录》,是程序链接错误。程先生发现后告诉我们,亡羊补牢,还不算晚。此外,数据库的开放性也是我们产品的特点,多年来,我们的产品得益于广大用户良多,就在于学者们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反馈意见,使我们能不断改进,以臻完善。
伍 关于“全书没有统一体例”的问题。程先生在第柒条头一句话就是“据U盘的凡例说”,至少表明产品是有凡例的。按《辞海》的解释,凡例是“说明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事实上,《中国历代笔记》“凡例”对收录范围、编目、版本、辑佚、文字、分段标点、检索功能、附录、卷标编码、人名索引等均有说明,共有15条之多。
陆 关于“辑集未注出处”的问题。在大型古籍数据库问世以前,辑佚工作是件难度很大的事;在有大型古籍数据库之后,辑佚工作难度大大减少,查找时间大大缩短,主要是内容甄别的排序。对辑文一般不注出处,是我们数据库的体例,因为查找这些易如反掌。
柒 关于充分吸收现代人的研究成果与校勘记的问题。对于纸质书的出版,国家有一整套统一的出版标准要求;而古籍数据库尚处于初创阶段,在国家尚未制定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自定标准,在摸索中前进。
程先生举《朝野佥载》为例,认定我们是根据中华书局整理本录入并删除校勘记,此话不妥。《朝野佥载》主要有一卷、五卷、六卷本三个系统,《宝颜堂秘笈》及《四库全书》本均为六卷。民国石印本《宝颜堂秘笈》并不难得,《四库全书》全文及图像版数据库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购有一套,上海古籍、三秦出版社都出过整理本。我们使用的《宝颜堂秘笈》底本,本来就没有校勘记,又从何处删起?改正发现的错别字,是数字化流程中的一道工序,是保证古籍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我们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捌 关于数据库中的标点问题。《中国历代笔记》总字数逾一亿字,如果将这些内容排成10万字一册的书,足足有一千册之多。按图书出版质量标准(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标点每处计0.1个差错),标点差错在10万以内尚属合格。程先生精心挑选的几处标点错误,我们已全部改正。一些学者在使用国学数据库时,发现错误,及时通报,并嘱速改,以免贻误后人。我对这些品行高尚的学者心存感激,这是对古籍数字化事业的巨大鞭策和鼓励。
为了做好古籍数字化工作,我不仅踏踏实实地做,也一直想在理论上得到证明,集思广益。
程先生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古籍数字化须以古籍整理为基础”,但以我们研发数字产品的实际经验而言,“古籍数字化应以技术为突破口”。古籍数字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个强大的工具,是给现代社会带来巨大便利的创新工程,是让所有人都受益的工程。这是传统的古籍整理不能替代的,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这就如同传世文献从手抄本向印刷本转变的过程一样,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数据库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计算机软件、硬件、数据库结构、数据关联、搜索引擎等,还涉及到版本学、目录学、文字学、文史工具书等。
国学网从创办之初就坚持严格的技术要求,也坚持严格的学术要求。古籍数字化起步时间不长,已经显示出了它的巨大价值。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问题,我们随时都在改正,而且连改正的方式也远比传统古籍整理的改进方式更为先进。我们还将投入更多的力量,继续拓展古籍数字化事业。目前已有千万学者受益于古籍数字化成果,程先生也当是其中一员,这是令我们引以为傲的事情。如果古籍数据库被个别出版社所垄断,那将导致古籍数字化产业中道崩殂,半途而废,这不仅会丧失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也将使我国的学术事业受损。
与传统的古籍出版事业相比,古籍数字化才刚刚起步;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相比,古籍数字化才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现在有许多出版机构已经参与到古籍数字化建设大军中来,我们愿与所有支持、关心国学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合作,共同推进古籍数字化事业的发展,让中国文化在世界发扬光大。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