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内蒙古抢救性保护草原文物

时间:2013年05月26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高平

  记者高平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了解到,内蒙古文物部门历时8年,对流散在草原上蒙元时期的碑刻和金石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共收集整理到50余通古文、碑刻和40余件金石文物。

  提起历史上的蒙古草原,许多人只有“游牧人逐水草而居”的印象,殊不知这里也有固定的民居,有佛殿、孔庙、关帝庙、基督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还有城镇和宫室等。文物部门通过保护和研究散落在草原上的文物,对800年前的草原逐渐有了还原的能力。

  考虑到这些珍贵的金石文物面临着湮灭的危险,内蒙古文物部门联合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科院、内蒙古博物院以及区外金石文物、诸民族文字研究界的同仁,在基层文物部门配合下组成课题组。从2005年起至近期,历时8年多对内蒙古地区的蒙元时期古城内外的碑刻和金石文物进行拓印、拍照,并对这些文物进行了考证、校对、翻译、注释和研究。

  8年来,课题组共收集到50余通蒙元时期的畏兀儿字蒙古文、古叙利亚文、八思巴文、汉文碑刻、基志数据以及40余件金属类(金、银、铜)印玺、符牌、货币等图文数据。与此同时,文物部门以《草原金石录》(六卷本)的形式将这些成果出版,并被列入我国古籍抢救项目的重点出版计划。


(编辑: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