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原型式电影的认同尴尬
影片与现实的出入不会影响到人们观看,但观众需要以更包容的心态分清电影与事实之间的差别,不要随意对号入座。
《中国合伙人》上映以来已揽过亿票房,让“新东方”和俞敏洪也频登报纸的娱乐版面。不堪短信询问的俞敏洪21日发出千字博文,在肯定该电影以“新东方”创业故事为主线的同时,也撇清了与主人公成东青的关系:“我的个性没那么窝囊”。
俞敏洪在博文中表示自己深感“为名所累”,对于将“新东方”的故事搬上荧屏本就不甚赞同。他认为,无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完美与否,对自己都是一种伤害,因为总会有人认为成东青就是真正的俞敏洪。
三次高考、因肺结核休学、图书馆追女生、校外授课被处分、申请留美被拒签、三个哥们儿一起创业……这些段子,相信每个听过俞敏洪演讲的人都耳熟能详。这也使得俞敏洪担心观众会将他们对号入座:“成东青在电影中展示的个性,包括孟晓骏、王阳展示的以徐小平和王强为原型的个性,和现实中的我们大大不同。”
笔者想起了2010年上映的美国影片《社交网络》。影片上映后,原型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一次采访中说:“那部电影很明显是虚构的,我们从未参与其中。如果你想写一些关于Facebook的东西,至少要试着讲一个正确的故事才可以。”
商业片与纪录片不同,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错综复杂的感情,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过分追求现实就会破坏影片的艺术性。
其实,电影再好,置之其中也很难客观。一部好的励志电影总能在不经意间打动观看者,给人激励与启发。影片与现实的出入不会影响到人们观看整部影片,但观众需要以更包容的心态分清电影与事实之间的差别,不要随意对号入座。
原型式电影特别是以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在体现艺术价值的同时更要做到客观公正。“因为历史题材的原型电影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也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效应。”影评人周黎明说。
原型式电影应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质疑,观众也应抱着“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心态,给予它们更多宽容和理解。(据新华社西安5月23日专电)
(编辑:孙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