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咬”茅奖作品
继咬嚼央视春晚、咬嚼百家讲坛、咬嚼网络语文之后,《咬文嚼字》今年将目标锁定为名家名作——“咬嚼”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些备“咬”对象,是从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获奖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包括阿来的《尘埃落定》、张平的《抉择》、张洁的《无字》、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柳建伟的《英雄时代》、麦家的《暗算》、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刘醒龙的《天行者》、毕飞宇的《推拿》、莫言的《蛙》。
消息一出,众作家表示欢迎,读者拍手叫好。“咬嚼”名作,为的是什么?目前“咬嚼”的情况如何?这样的“咬嚼”,对净化语言文字环境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不是“拆台”,而是“补天”
“给茅奖作品挑毛病,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出作家的洋相,而是要做一个文字的美容师,让能传世的作品更加光彩夺目;也不是要束缚作家的语言创造,影响作家的创作情绪,恰恰相反,是为了让作家对语言有更深切的认识,对语言规律有更自觉的把握。总之一句话,我们不是‘拆台’,而是‘补天’。”《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说。
他告诉记者,开“咬”茅盾文学奖作品,是去年9月就定下来的,当时莫言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定下这个选题,是因为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不仅是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是中国作家的呕心沥血之作,花大力气创作的,各出版社出版这类著作时往往也是花了大力气的,有些出版社是倾全社之力,可以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应该是代表了中国图书目前的最高水平,“咬”这样的著作具有指标意义和示范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咬嚼”的效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而对于自己的作品成为“咬嚼”对象,作家们都表示大力支持。阿来很爽快地说:“你们‘咬’吧,欢迎,谢谢!”刘醒龙则热情地给编辑部寄来了他的《天行者》,还表示:“我是《咬文嚼字》的忠实读者,在我担任总编的《芳草》杂志社,人手一本。我家里也有两本,给孩子也定了一本。”
莫言诚恳而又坦率,说:“欢迎!到时将结果告诉我,以便再版时修改。”徐贵祥表示是《咬文嚼字》的“同行”,深知“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咬文嚼字》的工作是清除文字污染,纯洁语言文字,功德无量。”
黄安靖说:“2012年我国图书出版数量已经突破40万大关,中国正在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但是在图书数量迅速上升的背后,更应该关注图书出版的质量。只有在保证图书语言文字质量的基础上,新闻出版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走出去的步子也才能走得更扎实。”在他看来,作为向更多人展示汉语魅力的重要桥梁,经典作品、名家名作更应该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规范,这样的“咬嚼”也因此更有意义。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