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戏不等于历史剧
近日,著名历史学者毛佩琦在向媒体谈及对历史剧的看法时称:“穿着古装的剧可能是历史剧,也可能仅仅是古装戏。古装戏不等于历史剧。”这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一百多集的《隋唐英雄》和六十多集的《隋唐演义》轮番占领荧屏,很多观众在网络社区兴致勃勃地贴图对比两剧对秦琼等英雄形象的塑造,是蒲巴甲演得好,还是严宽演得好,讨论看似围绕历史中的人物展开,但其实与历史并无多大关系,更多的是对服饰妆容的品头论足和对偶像明星的偏爱追捧。可见有些冠以“历史”、“传奇”、“史诗”之名的影视剧,并未给观众以面向历史的思考向度,很可能只是毛佩琦所说的古装戏而已。那么,历史剧是如何沦为古装戏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史传传统,创作者在述写历史时,都离不开精当的艺术加工和自身对历史的思考。《史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自不必说,上世纪90年代,以二月河创作的“清帝三部曲”为代表的历史小说,或本于历史研究的最新突破,或基于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作品中的故事无不荡气回肠,人物莫不深入人心,曾为银幕和荧屏提供不少优良的改编蓝本。这样一种需要文史兼修、富于探索精神的创作类型,却在大众文化裹挟着戏说、解构的泥沙冲决而来之时,渐渐被边缘化。
今天的影视剧传播节奏快、制作周期短,耳熟能详的历史题材正在被透支使用。据笔者保守估计,赤壁之战、楚汉之争、玄武门之变在近几年来都至少有三四个版本的影视剧反复演绎。随着时代的变迁,剧中呈现的历史观、人物评价未见得有什么创新,倒是衣装越发光鲜,演员越发养眼。同时,历史题材也在被入侵和瓜分,但凡战争都少不了尔虞我诈,于是加入谍战元素;但凡英雄都少不了红颜知己,于是加入言情元素;还有穿越、武侠、宫斗等不一而足。加入过多流行、娱乐元素的历史剧,其设定历史背景的意义就变得可疑起来。
编剧导演热衷于从历史中取材,甚至不惜蹈袭前人,往往是因为历史事件故事框架完整、人物关系复杂、情节跌宕起伏、有悠久而广泛的民间认同,因而易于获得观众期待,可以说是天然的好剧本,在改编上省了不少功夫,所以常常不假思索亦步亦趋敷衍成篇,即使略有改动也皆是在狗血、猎奇上下功夫,使历史题材影视剧沦为俊男美女穿着古装摆放于名为某朝的舞台上的大型COSPLAY,这样的作品难免令观众仅仅满足于看看这一版的某英雄、某帝王是谁演的,品评一番样貌服饰、挑几处硬伤后便扬长而去。
古装戏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一种类型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香港TVB古装剧,截取一段历史,虚构一个故事,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出发,为现代社会中摸爬滚打的观众提供一面自我观望的镜像,主题可以仍是“做人呢,最要紧的是开心”这种放之古今而皆准的慰藉之词。历史剧就应该专注于对历史的艺术性读解与阐释,致力于引导观众跳出一己的喜怒哀乐,回望历史以洞见未来,敬畏历史并反思传统、观照当代,从而贯通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之脉,这一诉求本身拒斥着大众文化产品的机械复制和短平快的生产模式。以此观之,现下足以称得上历史剧的作品实在是少之又少,我们不希望未来的银幕和荧屏只剩下衣装华丽眼神空洞的古装傀儡,还请一些所谓的“历史剧”勿负历史之名。
(编辑:伟伟)
· | 拍历史剧岂能不尊重我们的祖先 |
· | 历史剧创作要有正气 |
· | 历史剧的古史与今情 |
· | “历史题材剧”到底怎么了?请别糟蹋历史 |
· | 李玉刚执导音乐历史剧《小乔》 将分饰大乔小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