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文化对外译介上演“多声部大合唱”

时间:2012年12月31日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庄 建

  中国翻译协会日前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发布了《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1949-2009)》,这是我国首次对文化对外翻译出版事业的历史轨迹和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梳理,划分了两大历史时期来进行论述,即1949—1979年的前30年和1980—2009年的后30年。前30年间,我国共用44种外文翻译出版了13个大类的中国文化图书,总品种数量为9356种。而后30年间,翻译成各个外语语种出版的图书累计共有9763种。

  1949—1979年的前30年:领袖著作译介独领风骚

  1949—1979年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最多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著作,为3045种。其次为中国政治、法律、文献类的外译出版,共有2709种。这两类内容占据了整个中国文化外译图书总品种的62%,体现了前30年间中国对外译介的文化特征: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政治文献是主体,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译介则作为一种辅助。

  毛泽东著作的对外翻译出版、发行在前30年里占据了中国外文出版发行的绝大部分比重。据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统计,1949年至1993年,毛泽东著作外文版对国外、境外发行了39种文版,2300多个品种,3447万多册,发行到世界上182个国家和地区。

  发展报告认为,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等类图书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时期是作为毛泽东思想以及政治、法律等文献的辅助内容进行对外翻译出版的,但却获得了久远的传播效果。这些书中,既有《红楼梦》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也有《林海雪原》、《红岩》等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既有《鲁迅小说选》、巴金的《茶馆》等现代文学代表作,也有京剧《红灯记》等剧本;既有《中国民间故事》,也有连环画《鸡毛信》,还有大量的人文地理风光、传统建筑遗迹摄影……

  1980—2009年的后30年:历史地理介绍成为首选

  1980—2009年的30年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逐渐褪去文化政治时代特征,对外文化翻译恢复文化中介与沟通桥梁的功能,并迅速走上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轨道。最显著的变化是翻译介绍中国人文历史、各地地理风光的图书品种大量增加,政治理论文献等内容的翻译出版开始减少。

  译介出版数量最多的是历史地理类图书,达到2426种,其次是中国政治法律类为2079种,再次为中国艺术类为1347种,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为1018种(其中包含中国武术类),中国文学类为993种,中国经济类为745种,语言文字类为493种,中医药类315种,哲学宗教类181种,社会科学总论类118种,最少的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类,为48种。

  最近10年来,中国的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内容不断丰富,队伍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外文局、中央编译局、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对外部、中国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一大批国家级对外传播专业机构为主,又有上海、广东、深圳、云南、广西等一些地方对外传播报刊,连同翻译服务公司、专兼职翻译从业者参与的庞大阵容,中国文化对外译介出版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历史新时期。

  值得期待的是,中国历史、地理类图书对外翻译出版领域已经开始出现直接由外籍作者直接用外文撰写中国内容,由中国的出版机构对外出版发行的案例。虽然类似的案例还不多,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广的大胆尝试,是中国对外文化译介的一种努力方向。

  未来:我们还要做什么

  发展报告对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出版提出了四点建议:要从国家语言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高度关注和推进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事业;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译外事业的国际化;要重视和加强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有效解决中国对外翻译事业所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要释放翻译服务业的产业潜能,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外译产业的市场效应和产业规模。


(编辑: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