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扫描“莫言热” 中国文学新时代开始了?
媒体“热评”:一个时代结束,又一个时代开始
毫不意外,12日国内大部分平面媒体的头版毫不吝啬的给了莫言。“此时莫言胜万言”“千言万语 何若莫言”“言中了”等醒目标题在解构中不断拼合出新的意义,莫言的形象也以虚构和非虚构两种方式不同角度呈现于版面。它们是这股汹涌热潮的重要推手。
微博也是媒体界表达观点的重要话语场。“莫言获奖,既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央视评论员的一条微评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诺奖词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历史和现代。我们不缺历史记录,但更需现代描述;我们不缺魔幻,但更需清醒真实甚至被刺痛地活在当下。正如莫言所说:我刻画的是为历史和时代不得不做出牺牲的,用今天的苦痛浇灌明天的一代人。”
《参考消息》的官微则无比感性地写下:今夜,让我们来谈文学。中国人每年一度的诺贝尔焦渴终于在今夜得到抚慰,它像是一个迟来的荣耀,对于在世界文学中长期身处边缘的中国,它更像是一次靠拢。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认为,瑞典文学院把奖授予莫言是认可了他对中国人生存方式、中国人性的剖析深度,这是对中国文学辨识度的承认。从八十年代以来,这是莫言每年不遗余力的成果,有作品的广度,才有作品的深度。
喧闹之中亦有冷静表达,本网的特别评论提醒公众“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便中国作家问鼎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并不代表中国文学问鼎了世界。”《新京报》也认为应用“平常心去看待诺奖”,莫言获奖满足了很多国人心中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不过,诺奖也只是对莫言个人的肯定,会对中国文学起到激励作用,但不妨看淡这个奖项。文学是纯粹个人化的创作,不是集体的功劳,莫言的作品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水平,代表不了其他人。央视评论员杨禹更是直言,“莫言获奖的积极意义很多,而中国当代文学缺少现实主义力作的遗憾,仍客观存在着。”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