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全景扫描“莫言热” 中国文学新时代开始了?

时间:2012年10月13日来源:新华网作者:

  业内“热议”:我们应当感谢莫言!

  业内讨论的热度仍在持续,截至记者发稿时,新浪微博关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的全部讨论已近500余万条。之前甚嚣尘上关于诺奖花落谁家的激烈争论,随着结果揭晓,业界的关注点迅速转向了获奖意义和对莫言作品本身的阐释,本网记者也在第一时间连线了几位业内人士倾听他们的观点。

  著名作家海岩对莫言获奖用了“感谢”二字,“因为这些年凡是西方主流文化较好的,都会引发中国较好的声音。如果这个规律能同样惠及中国文学,提高中国严肃文学的影响力,那我们应当感谢莫言!”他认为在商业几乎统治文化(包括文学),文化产业几乎替代文化的时代,莫言的获奖或许能吸引一些人重新关注中国文学对中国民族性的本源与珍惜的揭示与探索,这样深刻的文学已经被边缘化很久了。

  曾任茅盾文学奖评委的著名文艺评论家包明德直言“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是重大利好”,自此,西方在架构文学观念时,再不能轻视中国元素,这有利于提振中国文学的信心和创作热情,以及民众的阅读热情。包明德认为,诺奖的评语质量不如2011年莫言获“茅盾文学奖”时的评语高——“莫言借鉴福格纳和马尔克斯,可没有像冰块靠近火炉那样把自己蒸发掉,而是能进去更能跳出。他寻根民间、扎根本土,关注人,尊重人,尊敬本土经验,充溢百姓情怀,体现的是中国风格。”

  北京作协副主席徐坤表示,莫言扎根乡土的精神、汪洋恣肆的文笔、瑰丽的想象,都值得中国作家学习。福建省作协主席杨少衡、《山花》杂志主编李寄荡也有类似观点,他们认为莫言获奖可以让中国作家在坚持自己的文学努力方面更为自信,对中国作家无疑是很大的鼓舞。

  长期关注莫言作品的河南文学院副院长墨白认为莫言的写作吸取了许多手法,比如魔幻主义等等,但他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反映他赖依生存的这片土地服务的。“比如《蛙》虽然得了茅盾文学奖,但那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无论从社会学的角度还是文本的意义上,他都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作家。”谈及莫言获奖对中国当代文坛的意义,墨白认为,“这个奖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话题,从文学本身来讲,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赢得了荣誉和地位。另一方面,莫言的获奖给中国作家设立了一个无形的衡量标杆,也肯定了文学在反映中国当代社会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莫言获奖对于中国出版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图书商报总编辑孙月沐在微博中写下他的期望,“希望莫言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阅读时光;希望莫言获奖唤起国人对出版业的重视,走进书店,亲近文化,振兴出版发行业。中国还是有好书的,中国应该有一个阅读社会。”

  孙月沐还表示,“莫言获奖短期来看可以促进出版者多出好书,注重内容和品质,给读者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从而推进出版业精细化。长期来看,如果政府能够因势利导,引导社会大众带动社会形成读书的风气氛围,这将是非常好的事。”


(编辑:子木)
共5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尾页 转到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