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推人才——中国剧协10年“出人出戏”成就回眸
变“指挥”
让鱼归大海、鹰击蓝天
对于中国剧协来说,无论是包括梅花奖等在内的各种评奖办节,还是不同类型的研修班、读书班,其主要目的在于鼓励人才辈出。出了人才又该怎么用,这就涉及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问题。
从梅花奖到梅花奖艺术团,不仅解决了人才何用的问题,而且艺术家们也在回归民间热土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生,同时带动了当地戏剧发展和后继人才培养。
时针拨回至2005年6月30日,这一天,第六次全国剧代会胜利闭幕。当天下午,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正式成立。不搞庆典,没有新闻发布会,其成立的标志就是:奔赴河北省永清县,进行了以“庆七一,送戏下基层”为主题的首场演出。
那天骄阳似火,尚长荣、刘长瑜、濮存昕等13位梅花奖艺术家,第一次以“轻骑兵、豪华团”的形式,一天之内在永清的燃气管道工程车间、蔬菜基地以及没有空调的闷热礼堂里连演3场。现场人山人海,观众的反应极为热烈,出现了戏迷操琴、县委书记打板、演员与票友共同演唱的红火场面。这景象使演出的艺术家们感慨万分,更坚定了把“送戏下基层”活动搞下去的信心。
“梅花奖艺术团下基层、送欢乐,尚长荣主席打头演了110场,尚长荣、裴艳玲等老艺术家几乎场场都参加。与此同时,梅花奖艺术团还开赴灾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种文化”,辅导当地工作人员,催生地方出人出戏。”季国平介绍说。
“舞台不能没有观众,评奖也不能只是圈子里少数人的事。梅花奖大赛名家荟萃,对于戏迷来说是一场难得的戏剧盛宴,评奖的过程也就成了‘还戏于民’、与民同乐的过程。”季国平说,梅花奖取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而他更以元代王冕《白梅》诗的后两句为这个寓意作续,“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希望梅花奖演员们在获得了荣誉之后,践行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上奖台”不忘“下基层”的优良传统,能够以更务实的行动发挥自身能量,为戏剧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让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戏剧舞台的希望与魅力。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