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推人才——中国剧协10年“出人出戏”成就回眸
做“园丁”
多措并举育英才
像中国戏剧梅花奖一样,为了推动出人出戏,中国剧协搭建的平台不止一个。两年一届的曹禺剧本奖、优秀剧目奖、小戏小品奖、校园戏剧奖、理论评论奖等等,扩大了奖项的覆盖面,十年来,通过中国戏剧奖的这6个子奖项,中国剧协挖掘、发现并推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和剧目,促进了中国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
但中国剧协并没有就此止步,更大的“野心”激励着他们一路前行,辉煌中的不足时刻提醒着他们不断变换自身角色,寻求新的发展。“我们需要轰轰烈烈地评奖办节,更需要实实在在地推动创作。”季国平说。
因此,当“星探”之余,他们又干起了“园丁育苗”的苦差事。正是这一转身,让中国剧协在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之外,又变成了一个集培训与创作于一身的多功能艺术实体。伴随这一转身,中国剧协举办的各种类型的研修班、读书班便应运而生。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当代戏剧的繁荣发展,最关键、最基础,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和最为迫切的问题,首先在剧本创作。2009年中国剧协《剧本》杂志在北戴河召开全国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现状信息交流会,让中国剧协得以了解全国各地有关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现状的基本情况,总体形势十分严峻。也正是在此次会上,与会者提出了诸如注重培育戏剧创作新兴力量,加强戏剧创作交流,提供改稿、培训机会,尤其为青年人多提供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等建议。对此,季国平认为,在当前剧本创作遇到的许多问题中,有政策问题,也有大环境影响下出现的问题。就中国剧协而言,有些问题虽然暂时解决不了,但不应推卸责任,应该有所作为,于是就有了开办编剧班的决心。从2009年开始的3年里,他们先后在江苏常州、北京、湖北潜江和江苏张家港举办了4期编剧班。
那么,如何办好编剧班,如何通过编剧班有效培养创作人才?中国剧协也经历了实践中的摸索和调整。特别是从第二期北京班开始,在学员入选和培养上,引进了选拔、激励和跟踪机制,让更多年轻的、有创作潜力的、愿意坚守剧本创作的人有学习培养的机会。具体表现在:一是编剧班的学员要有入选的条件;二是编剧班既是讲习班,也是改稿班;三是编剧班结束后的跟踪和帮助。“总之,要办出成效。”季国平说,办班形式上绝不只是讲课那么简单,而是讲课老师和点评老师结合在一起,打开学员思路,要贴近他们的创作实际。
2011年10月,中国剧协在上海开办了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这是以往编剧班的一个升级版、高级班,同时也是在前几届耕耘基础上的一次收获和检阅,30位青年剧作家,30部优秀剧作,最终与40个戏剧院团、演出单位达成了合作意向,中国剧协还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关注、追踪30部剧本在各地院团的二度创作和演出。”季国平说,每年一个编剧班,三年一个高级研修班,他相信从中可以产生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剧作家群体相媲美的新的“黄金一代”。
不仅如此,据季国平介绍,未来5年,中国剧协还将针对不同的戏剧工种,如编剧、演员、导演、戏剧音乐、理论评论、舞美等举办不同类型的研修班,全方位提升戏剧原创力量。就在今年11月,中国剧协将与上海戏剧学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上海创建中国剧协高端艺术人才研修基地,通过名家讲座讲评、演出观摩、戏剧论坛、联谊活动、人才推介、成果结集、作品演出等手段,每年举办不少于一期的戏剧高端人才研修班,解决创作后劲不足的问题。
2008年10月,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市隆重举行,反映了当代大学校园生活和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参与演出和观摩的高校学生达3万人次,场场座无虚席,掌声迭起,气氛格外热烈。“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的举办对于培养戏剧新人,特别是培养一批成熟的戏剧观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季国平看来,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更是如此。他举例说,山西临汾文艺学校的副校长兼校办青年试验剧团团长景雪变,号称“蒲剧母亲”,从2005年运城市小蒲剧演员开始参加中国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到2011年,短短6年间,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竟然出了28朵“小梅花”,并组织了自己的小梅花团,在山西和香港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举办16年来,不仅培养了良好的戏剧观众基础和造就了一批戏曲好苗子,而且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国民素质。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