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看辽宁
话剧《郭明义》应邀晋京演出,“大地情深·群众文化专场”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电影《郭明义》和《钢的琴》双双荣膺第14届华表奖,沈阳杂技团一年四季在海外演出……
这10年来,文化让辽宁如此风光: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优秀文艺产品层出不穷,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文化基础建设普惠民生。越来越多的目光因为文化而关注辽宁。这是辽宁文化建设的厚积薄发,是辽宁全新形象的重塑和提升。
回顾辽宁文化建设的艰辛历程,真转真改是其最鲜明的特点,活力尽现是其最突出的标志,群众受益是其最明显的成果。
真转真改
近几年来,辽宁经济“衔枚疾进”,GDP已突破两万亿元大关。然而,在这两万亿元GDP当中,文化产业增加值还非常有限,成了经济大鳄旁边的“小矮人”。
历史的经验表明:国家和地区之间,10年比的是经济,50年比的是制度,100年比的是文化。辽宁要全面振兴,补齐文化“短板”等不起、慢不得。2010年7月22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吹响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冲锋号。
建设文化强省,先清体制之淤。辽宁中部以沈阳为中心,在半径百公里的环形范围内,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城市,以前这些城市的媒体各自为战,彼此明争暗斗,其结果是两败俱伤。2008年,辽宁日报传媒集团与铁岭日报社合作创办《辽沈晚报·铁岭版》,首开省级报业集团与地市级报纸出版单位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出版、合作经营的先河。两年过去,辽宁中部城市群进入报业全面战略合作时期,8城市共有的报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新闻内容的一次生产、多次出版、多渠道发布、统一检索、循环使用。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和辽宁教育电视台原来三分天下,如今终成一统;全省8094家网吧,数量减少为6457家,全部实现连锁经营;21家经营性出版社、65家新华书店、67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全部完成改革任务;今年6月28日,走过61年辉煌历程的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这不仅是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又一重大成果,同时也标志着全省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