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好奇号”何以激发好奇心
近日,引爆网络的“好奇号”赚足了人们的好奇心。这个被公认为最会卖萌的美国超级火星车“好奇号”,因全程轻松发布微博,一举成为推特(Twitter)红人。据报道,截至10日激增粉丝已超过91万,这个数字仍在不断上升。网友趋之若骛的事实仿佛在昭告,潜藏人们心底那份久违的对于宇宙探险的巨大热情被一种轻松活泼的认知方式全面激活了。
飞向太空、探索宇宙奥秘是人类本能而永恒的渴望。我国古代传说“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飞天”图腾、汉代“翼装侠”和明代的“万户飞天”等故事都一定意义上记录着人类“上穷碧落”、“蟾宫折桂”的原始渴望与梦想追求。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苏联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到尤里·加加林乘“东方1号”升空,从美国“阿波罗”号登月舱在月球“静海”区安全着陆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试飞成功……人类不断开创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纪元,不断获取了打开宇宙空间神秘之门的金钥匙。
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人类运用科技解秘世界的过程一定意义上也是世界被祛魅的过程。正如人们为登上月球欢呼的那一刻,也是彻底撕毁嫦娥怀捧玉兔那幅长存于人们想象中的美丽画卷的瞬间。科学技术发展在不断扩大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的同时,也不断因理性而冷却着人们温热的梦幻之心。尤其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缺席于研究或探索过程,而仅仅被告知结果,必然更加强化科技理性的冰冷感。因此即便是探索深邃宇宙太空,遨游浩瀚星海苍穹这种对人们充满着极大诱惑的事件,依然可能因远离大众而一定程度上变得索然无味。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好奇(Curiosity)号火星探测器利用微博全程发布探测过程,也许助力科技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复魅”。美国航天航空局的社交媒体经理维罗妮卡·麦格雷戈领衔的社交媒体团队,以女性第一人称口吻代替探测器发声,借助微博,冰冷的机器摇身成为“血肉之躯”,以人的情感语气频频与公众亲切交流,通过语言、图片、视频等方式,探测器的太空之旅中所经历的艰难、愉悦、激动、恐惧复杂感受,公众可以全程全方位体会。从来都是板着面孔高高在上、君临与俯视大众的宇宙探险,这一次却放下身段以特殊的方式主动地与大众身心亲近;从来都是被置身事外,只能眼巴巴地等待结果的大众这一次却成了倍受“恩宠”的“座上宾”。高科技史无前例的“亲民”态度,以及让大众享受参与其中的替代性满足,将大众彻底虏获。
同时,微博与宇宙探险事业的这次联姻,也许对于微博本身也具有新的历史意义。从被称为“微博元年”的2010年开始,微博的影响力已经逐渐地强力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自媒体时代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从个人情感与信息交流到公共事务的介入,伴随着依然每天絮絮叨叨鸡毛蒜皮、明星八卦家长里短的网络排泄,微博应用中渐渐承载着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让微博的信息流因品质的提升而增加了历史的重量。如果说“微博问政”是有心栽花地凸显社会责任意识,如果说“微博打拐”是无意插柳地实现人性本能关怀,那么从微博聚焦“好奇号”的热潮中,也许可以看到理性与进步社会走向成熟新的信号。“好奇号”何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兴趣,值得思索。借助微博的力量和更为轻松、活泼的“艺术化”的呈现,一向庄重严肃的科技也许一样能够重新完成对人的心灵乃至世界的“复魅”。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