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感动 一路歌吟——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新疆行侧记
一段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历史记忆,谱写着祖国各地人民援疆支边的壮美画卷;一份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共同筑起了边疆大漠狂风吹不散、黄沙摧不垮的钢铁长城……8月2日至10日,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一行来到新疆,在深切感受这种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带来的震撼与洗礼之余,艺术家们也用自己的一次次行走、一场场深入基层的互动联欢,以文化援疆的形式,播撒文化的种子,让戈壁大漠盛开文艺之花。
一座城: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
继8月3日晚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新疆行首场演出在新疆人民会堂成功举行后,艺术团一行又赶往了下一个目的地——石河子市。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1960年夏天,当诗人艾青看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的师部所在地石河子,由一个荒凉的村镇变成了美丽的新兴城市,写下了诗歌《年轻的城》,由衷表达自己那种难以遏制的激动。在了解了石河子的历史,亲眼目睹它的现状后,梅花奖艺术团的艺术家们更体会到了诗的内涵和诗人的真情。
梅花奖艺术团一行看望农牧民
的确,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城市相比,石河子是一座年轻的城。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在此屯垦戍边,拉动了“军垦第一犁”,才开始创建这座新型的城市。短暂的历史所记载的,是一段艰苦奋斗的历程;由此所张扬的,则是一种可贵的奉献精神。从荒无人烟的沙漠到环境优美的绿洲,这其中有多少代人为此不懈奋斗,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在位于石河子街心花园正南的“军垦博物馆”里,木犁、耧、中耕机、军垦战士们居住的地窝子、女战士吴素梅的故事、冰封五姑娘、戈壁母亲、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辉煌成就的虚拟演播大厅……900余件实物、1000余幅图片、一段段视频,让艺术家们看到了军垦战士们垦荒戍边的艰难岁月,感受到了他们不畏困苦的牺牲精神。
“可以说,这里展示的正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承志说,一座城市的历史往往构筑了其文化风格和文化品位。这是一座“军城”,因为它完全是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起来的,那笔直而宽阔的马路、结实而简洁的楼房,就形象地体现了军人的风格;这是一座精神“富矿”,来到这里非常震撼,在这样的戈壁大漠、不毛之地能够创造人间奇迹,其间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多少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这是精神信仰的力量,是一代又一代兵团人为国担当、为民造福的家国责任感的昭示,他们的理想追求和审美向往就体现在城市建设和文化氛围之中。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旁边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这是兵团边境团场185团职工生活的真实写照。8月4日下午,梅花奖艺术团一行来到石河子歌舞话剧团大型舞台剧《兵团记忆》的排练现场,欣赏了这部全景再现兵团人屯垦戍边、艰苦创业历史的大型话剧。
舞台上,一种记忆在时空交替中再现,讲述了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使命、责任和悲壮。该剧在创作中力求避免主旋律艺术作品高大全的模式,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和时代气息,将众多兵团人和兵团人的精神亮点或浓缩或放大或叠加,以恢弘的气势、独特的视角、全景式的叙述方式,史诗般地展现了兵团人矢志不渝履行使命、义无反顾为国担当的崇高责任感,生动地刻画出了感人的人物群像。看过演出后,艺术家们纷纷表示,这是一部弘扬和讴歌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壮歌,是一尊凝成雕塑的永恒军礼,是一座可以移动的兵团博物馆,它理当被所有人永远铭记。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