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在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重温《讲话》的重要精神,回望《讲话》与60多年来当代文学发展进程的深刻联系,对于我们在当代文学与文化的事业建设中,铭记历史的经验,把握活跃的现状,迎向光辉的未来,都不无一定的助益与现实的意义。
《讲话》在文艺方向、方针上的重大意义
《讲话》因为内容广涉新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党对文艺的要求与方针、文艺的基本原理和创作的客观规律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发表后,在当时的解放区与国统区,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直接催生了延安文艺运动的风起云涌,而且日渐成为革命文艺事业的思想纲领。全国解放之后,《讲话》的精神得到了普遍的贯彻与长期的坚持,《讲话》的地位也得到了高度的敬重与全面的尊崇。自1950年以来,《文艺报》与《人民日报》等,都会在每年的5月23日发表纪念《讲话》的重要社论,并根据当时的文艺现实状况,着重阐发其中的观点与论述。因此,《讲话》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渗透之深、影响之大,都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讲话》确立的文艺“为着人民大众”,“基本上是为工农兵”的基本方向,虽在不同的时期,或强调“人民大众”,或突出“工农兵”,但都是在这样一个大方向与总框架下持续运行。
在经历了十年浩劫进入新时期之后,文艺界在批判和清算“四人帮”的文艺流毒中,同时进行了政治上拨乱反正和思想上正本清源的工作。这一时期的文艺理论批评,同时开展了对于以《讲话》为主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反思,毛泽东的《讲话》中一些为实践证明是普遍真理的部分得到了坚持与弘扬,而其中一些为后来的现实证明只适合于当时实际已不适用于变化了的文艺的一些论述,如“文艺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等,则予以了一定的修正与延展、补充与丰富。这样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实事求是原则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以邓小平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邓小平的这个重要讲话,高度强调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的三个基本关系,并特别指出要尊重“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这些论述在其主要方面,都是在毛泽东的《讲话》的基础之上,对长期以来人们有所忽略的基本观点与主要精神的再度阐发与重新阐扬。因此,也可以说,毛泽东的《讲话》与邓小平的这个讲话,有着极为密切的精神承继和内在联系。而二者在新的文艺形势下的有机融合,构成了新时期以来文艺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这种在文艺方向、方针上的新的变化,在文艺特征与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上的新的调整,促使人们文艺观念的适时更变,文艺视野的进而拓展,从而大大地解放了文艺的生产力,使新时期之后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无论是从文学的长足发展看,还是从艺术的极大繁荣看,这样的正确思想导引下思想解放与观念新变,起到的作用都极为昭彰显著,带来的变异也更加蔚为大观。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文学与艺术,真正走向了人们多年来热切期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