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帐号: 密码:
English日本語简体繁体

[中国艺术报]看看甄嬛体如何“说人话”

时间:2012年05月14日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马相武

  受到网民“高度重视”的“说人话”的甄嬛体,近日突然爆炸式现身于网络,加入了网络文体大家庭。它的流行,当然和之前流行的网络文体及其相关网络传播文化现象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仍然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首先,它和热点影视剧现象联系在一起,受到网民追捧,尤其是众多青年草根的参与,同时又为网络文化演变趋势所裹挟。大量流行文本,似乎体现了网络文体写作新趋势,即求活泼、求个性、求快乐、求快感、求简化、求针砭时弊、求自嘲、求滑稽、求荒诞、求无厘头、求脑残、求装萌装傻装愣装酷等等的复杂纷繁、矛盾混沌的大众文化流行潮流。它主要是戏仿,也有恶搞,还有无厘头,还有众声喧哗、大众狂欢、语言游戏,可是你也不能说它没有古典小说语言“操练”,特别是所谓红楼文体移植,比如绝大多数甄嬛体造句或文本,只简化到把关键词“说人话”当作共同的“文眼”。但确实也有不少写手连这个也简化了,只留下了戏仿口吻和文白夹杂的几个散漫句子或段子。这其实也是流行的网络文体近年来的趋势之一。也就是说更加大众化,绝大部分网络文体段子都放弃了早期比较重视、拘泥规整、工对和结构一致、句句字数一样的语言形态,从而“放脚”走向更加散漫的状态。一副大朴归真、随遇而安的样子,而文化风俗知识甚至特定群体的社会立场、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思想启蒙和文化宣传也同时杂糅其中,而且也不能说它其中不包含政治意识或其他意识形态因素。

  其次,甄嬛体及其流行的起因,来自社会情绪和网民观众情绪,来自影视报刊媒体和网络事件的传播和炒作,其一部分“文本”有的是顺应了或表达了不满相关影视剧本身的情绪,有的观众和网民,借助舆论风波的传播背景或社会潮流,表达了对于电视剧改名复播的不满,也有的是对于剧中内容人物、情节细节的反讽或暗喻,但更多是日常娱乐消费消遣行为。可以说讽喻社会消极现象、流露对于社会周围环境和自身生存境况不满的无可奈何或愤懑批判情绪和自我嘲讽的情况占一定比例,而大量的则是调侃诙谐、无厘头、语言消遣而已。应该说几乎都是情绪宣泄,只是宣泄的语言方式和内容内涵有所差别。

  第三,甄嬛体背后的文化脉动和文化板块关系值得关注。到甄嬛体出现,粗略统计下来,根据影响大小,所谓网络文体或网络语体,影响较大、持续较长的已经有了十多种到几十种(程度不等)。在网络上走过一遭的网络文体或网络语体则有上百种之多。诸如“见或不见”的“仓央嘉措体”,“爱与不爱”的“凡客体”,“伤不起”加感叹号的“咆哮体”,还有用一个姓氏进行对应的表现爱情或相亲心态语态的“大概体”,其他值得一提的还有宝黛体、红楼体、传教士体、微博体、走近科学体、回音体、梨花体、萝莉体、私奔体、知音体、琼瑶体、脑残体、纺纱体、蜜糖体、德纲体、肘子体、hold住体等等。这就表明,网络文体这个文化现象,总的来说是有着非凡的生命力的,它大概会长期存在于网络世界及其他传媒载体和城市民间口头。尽管它们作为一个个先后登场、前赴后继、此消彼长的个案所持续的时间,从几天、十几天到几十天、几个月并不相同。普遍认为,流行的网络文体遭主流文化排斥,这个说法倘若不加以认真对待,就大体是正确的。但是,主流和非主流、主流和流行,我不认为是截然对立的。而且流行文体其实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精华糟粕混杂,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一棍子打死或嗤之以鼻,晾在一边。在现实社会或文化世界是这样,在当今网络时空尤其如此。其实,这轮甄嬛体的流行就颇能说明这一点。换言之,流行文体及其网络造句行为、文本形态当中,恐怕是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观察甚至加以珍惜和开采的内容。而且,也许有人可以说“杜撰者”、民间写手是极少数,但是恐怕一般人都难以否认其观赏者、接受者不一定是少数的判断吧?谁能说大量“杜撰”的甄嬛体当中的语言、思想和心理,以及影视剧古装戏服包裹下的人物情绪释放或娱乐心态是只有少数人才有的呢?做出合理判断的理由或道理并不复杂。因为实际上这些内容本身是社会最流行的一部分。只不过有许多“好事者”(无贬义)把它们通过对于某一部影视剧作品中某一段语言的戏仿放在网页上而已。特别是“人心”,即使在网络“江湖”中也是弥足珍贵的。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