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舞剧院:引领中国民族歌舞剧前行
一个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艺术院团,两个始终不变的支点:歌剧、舞剧,60年的发展历程,300多部歌剧舞剧作品。即将迎来60华诞的中国歌剧舞剧院——
引领中国民族歌舞剧前行
如果把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30年代的《扬子江暴风雨》、40年代的《农村曲》《军民进行曲》《秋子》等作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初步探索阶段,把《白毛女》的问世作为民族新歌剧的奠基阶段的话,那么,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歌剧事业发展轨迹,则应归纳入民族新歌剧深入探索阶段的开始。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开始了民族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和排练,同年4月该剧在延安成功首演。《白毛女》的问世,成为中国民族新歌剧从探索到奠基的主要进程。后来曾在中国歌剧舞剧院担任领导或艺术创作工作的李伯钊、周巍峙、安波、马可、李波、王昆等,他们或是当时秧歌剧的创作者、演出者,或是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者、演出者,所以,中国歌剧舞剧院虽然定名于1964年,但其致力于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轨迹则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谈起这段历史,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李小祥难掩心中的自豪之情。
而说起5月份即将到来的60年院庆,李小祥告诉记者,剧院不会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去举办隆重的庆祝仪式,而是选择一种既能彰显剧院特色,也是剧院强项的方式——以演代庆。《红河谷》《原野》《四季情韵》《神话中国交响合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新镜花水月》《天边的祝福》《民族音乐会》《新锐交响音乐会》……细数着这些将在院庆期间集中上演的剧院保留剧目或新创的节目,李小祥对届时的院庆充满着期待。
走进中国歌剧舞剧院,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老牌国家级艺术院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规模,但翻开《中国歌剧舞剧院院史》,又不得不对这个外表简陋但成绩斐然的剧院肃然起敬。《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冤》《伤逝》《原野》《宝莲灯》《雷峰塔》《红楼梦》《铜雀伎》《剑》《篱笆墙的影子》《茉莉花》等一个个堪称中国近现代歌舞剧经典之作的作品无不出自这里,乔羽、郭兰英、王昆、李波、赵青、陈爱莲、万山红等一个个中国乐坛响当当的人物无不曾供职于此。“60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一切离不开一代代文艺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他们在民族歌舞剧事业中的那份坚守和不断创新。”回忆剧院60年的发展历程,李小祥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
《白毛女》的创新精神更值得学习
“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中国歌舞剧事业的一个缩影,它始终引领着中国民族歌舞剧的发展方向。”这是李小祥眼中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确,歌剧《白毛女》的成功,在于当时它以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音乐以及全新的演唱,创造了一种为广大群众非常喜闻乐见的音乐戏剧品种。在此影响之下,中国的民族新歌剧便如雨后春笋,接连涌现出大量新剧目,如《血泪仇》《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长征》《打击侵略者》等等。作为民族新歌剧的代表作品,《白毛女》不但在中国广泛演出,还到东欧和苏联巡回演出,也曾被蒙古国家音乐剧话剧院翻译演出,后来又被日本改编为芭蕾舞剧,成为中国现代最有影响的舞台剧目之一。“然而,民族新歌剧的产生,仅仅是中国歌剧道路的起步。所以在1953年,成立新中国第一个最大的歌剧院时,就取名为中央实验歌剧院。”在李小祥看来,“实验”这两个字意味着歌剧《白毛女》模式不应该是中国歌剧唯一的模式,中国歌剧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李小祥认为,歌剧《白毛女》不仅树立了一个民族歌剧的样板,更是闯出了一条发展民族歌舞剧的新路,所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歌剧《白毛女》中所蕴含的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不是照搬它的模式。如果不敢突破,不敢创新,不敢正视广大观众的欣赏热点,我们的剧目创作将会陷入困境。
(编辑: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