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文艺网首页(old)>文艺志愿服务>公共事业

什刹海地区旧城保护项目的焦虑与隐忧

时间:2013年08月21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 彬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八日,西城区公布了“北京中轴线核心保护区·什刹海地区”旧城保护示范项目的设计规划思路,使得关注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人们十分忧虑。依据西城区公布的设计规划思路,将在北中轴线的重要位置即火神庙与万宁桥一带兴建“空中胡同”,在鼓楼西南角建设“下沉式胡同”,这就使人诧异,北京的胡同怎么成了变形金刚?空中胡同、下沉式胡同将和传统的北京胡同保持怎样的关系?

  按照这个规划思路,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总面积是589.8公顷,此次一期试点项目占地约15.86公顷,涵盖了烟袋斜街、白米斜街与地安门外大街。其北是鼓楼西大街,南是地安门西大街,东是地安门外大街东侧沿线,西是前海东沿,这一带不仅是什刹海的核心地段,也是北京中轴线北端的精华部分,在这个地域里,既有以居住为主体的胡同,也有繁华喧闹的商业街道。迄今为止,地安门外大街两侧的店铺,大部分仍然保持清末、民国时期的风格,基本是单体、单层建筑。而按照西城区公布的规划设计思路,在地安门外大街两侧将建设两层商铺,商铺之间采取连廊形式,把它们链接起来,从而恢复明清时代商铺风格。这样的风格与明清时代的商铺有什么关系吗?

  二〇〇五年七月十五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将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建筑分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以及“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建(构)筑物”和“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五类。前三类的建筑不可以拆除,只可以修缮;第四类建筑应予保留,只有第五类建筑可以“整修改造拆除”。基于这个原则,地安门外大街两侧的大多数商铺基本属于历史建筑,不可以随意拆除,如果将它们拆掉,建设附带连廊的两层商铺,岂不是违背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规范》中的有关条例,制定这样规划的部门应该如何向相关部门解释呢?

  多年来,在城市改造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采取推土机的办法将原有的历史建筑彻底清除,在上面建设仿古建筑,或曰仿唐宋,或曰仿明清,而被讥笑为拆了真古董,盖了假古董,为有识者鄙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在于城市管理者的无知,重要的在于城市改造中的商业模式。比如此次西城区对什刹海地区改造的一期试点项目,总共斥资八十三亿元,其中“本金注入二十五亿元,贷款融资五十八亿元”。融资五十八亿元无疑是商业行为,是要还本付息的。城市改造,往往是以地产行业为主体的商业过程,只有盈利才可以还本付息,主要途径是通过增加建筑物的容积率——拆掉单层建筑,建设多层建筑,西城区公布的设计规划思路也是如此,所谓恢复明清时代商铺的风格只不过是一种欺骗舆论的说辞而已。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综合性的,既拥有社会与文化价值,也包含有美学价值、建筑价值、环境价值、历史价值、场所感价值、文脉价值、建筑价值和商业价值。如果街区里面的原有建筑基本拆除,只从商业价值考虑,那么这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便丧失了基本价值,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

  近年,北京市对前门大街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将原有的历史建筑基本拆光,修建了大批仿古的楼阁式建筑而用来作为商铺。为了追求容积率,新的建筑物基本是二层,高度也大体一致,毫无空际线的曲折优美可言。前门大街的建筑在未改造之前,基本是民国遗存,改造之后,这一时期的历史记忆荡然无存,这样以清洗城市记忆为代价的改造当然是失败的。而按照西城区公布的规划设计思路,如果照此实施,相对前门大街的改造,将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那里至少还没有出现“空中胡同”与“下沉式胡同”这样的笑话。

  中轴线是北京不同于世界其他城市的独特之处,是历史对今天的馈赠。如何保护、利用好中轴线,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为了做好申遗工作,北京市做了大量工作。有些工作受到社会舆论好评,比如露出景山后面两侧的红墙,但是有些则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比如前门大街的改造,基于这个教训,位于西城区管辖范围内中轴线的改造,引起社会的关注与焦虑是自然而可以理解的。

  如果城市的管理者投入数十亿、百亿、千亿甚至上万亿元人民币,对城市进行改造,其结果是清除了城市的原本记忆,再造了一个不伦不类没有任何年轮的新城,这样的改造有什么意义呢?基于这个道理,西城区的城市管理者应该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的有关条例,虚心听取专家意见与社会舆论,从北京作为文明古都和对人民负责的角度出发,做好什刹海一期项目,使其真正具有示范意义而将北京的历史文脉延续下去,而不是用假古董替代真古董,在还本付息之外计算还有多少盈利,从而避免被今人斥而后人笑。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